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国两制”构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国两制”构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国两制”构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在中国大陆上结束了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祖国统一。国民党蒋介石集团退踞台湾,人为地分割了大陆与台湾,造成台湾同胞和祖国大陆的长期分离。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使命,自然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身上。“我们是要完成前人没有完成的统一事业。”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1页)
建国以来,我们党一直努力不懈地寻求解决祖国统一的途径。50年代初,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的同时,公开武装侵略我国领土台湾,中国政府和人民一方面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另一方面,致力于准备武力解放台湾。1954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公开提出了 “一定要解放台湾” 的口号,表示了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统一祖国和维护领土主权完整的决心。与此同时,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又努力探索和争取以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1955年4月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阐述了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立场,提出: “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以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 次年在第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会的工作报告中,周恩来发出了 “为争取和平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奋斗” 的口号。同年4月,毛泽东提出了和为贵、爱国一家和爱国不分先后的政策。6月,周恩来又代表中国政府宣布: “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 以后,毛泽东和周恩来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希望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60年代后,毛泽东、周恩来代表党和政府进一步制定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方针,并通过各种渠道转达给台湾当局。由此可见,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努力争取以和平方式解放台湾问题,统一祖国的真诚意愿。但由于当时国际国内的条件尚不成熟,这一努力没能实现。
作为中国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致力于完成国家统一大业。他强调,统一祖国是全体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共同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59页)他在回答美国记者华莱士提问为什么台湾要同大陆统一时说: 大陆与台湾的统一 “主要有两条。第一条,中国的统一是全中国人民的愿望,是一百几十年的愿望,一个半世纪了嘛! 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统一是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不是哪个党哪个派,而是整个民族的愿望。第二条,台湾不实现同大陆的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不知道哪一天会被别人拿去。”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19页)台湾同祖国大陆统一了,我们对子孙后代也有个交代。邓小平认为,包括台湾在内的中国的统一问题,首先是个民族感情问题,凡是炎黄子孙,都希望中国能统一。分裂是违反民族意志并将遭到人民唾弃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战略方针,指出随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景,已进一步摆在我们面前。这表明和平统一祖国的国际国内条件已经具备,我党提出了 “一国两制” 和平统一祖国的科学构想。“一国两制” 构想是针对中国的国情提出来的,它必将在实践中推动我国的和平统一进程。

☚ 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依据 ☛
0000075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7:3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