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诊断学/医学影象学/X线检查/X线间接摄影/X线高千伏摄影/X线放大摄影/静电X线摄影/钼靶X线摄影/X线体层摄影/X线电视、录象、电影/干板X线摄影/X线计算体层摄影/X线造影检查/血管造影/淋巴造影/X线诊断工作的防护/支气管造影/肺与支气管体层摄影/支气管动脉造影/奇静脉造影/纵隔气造影/胸部X线解剖/肺部基本病变/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肺炎支原体肺炎/肺结核/非典型分支杆菌肺部感染/霉菌肺部感染/寄生虫肺部感染/螺旋体肺部感染/过敏性肺部疾病/机遇性肺部感染/肺脓肿/肺部良性肿瘤/肺癌/肺肉瘤/何杰金病与非何杰金淋巴瘤/肺网状内皮细胞增多症/肺白血病/肺部炎性假瘤/肺部转移瘤/无机尘肺/有机尘肺/有毒气体及溶液吸入性肺部疾病/药物引起的肺部疾病/肺部的结缔组织病/免疫反应异常引起的肺部疾病/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特发性肺广泛间质纤维变/结节病/肺泡蛋白沉着症/肺泡微石症/特发性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支气管肺淀粉样变/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结石/肺损伤性疾病/慢性支气管炎与肺气肿/粘液堵塞症/粘液粘稠症/先天性大叶肺气肿/肺囊肿性病变/肺部先天异常/胸膜和胸膜疾病/纵隔与纵隔疾病/纵隔肿瘤与囊肿/膈和膈疾病/X线记波和电记波摄影/心血管造影/冠状动脉造影/肺动脉造影/心脏大血管的正常X线解剖/心脏大血管的测量/心脏容积、肌块和射血指数测量/心脏和房室增大的表现/胸主动脉常见改变/心脏异位和心脏移位/心脏和心包钙化/肺循环异常/肺水肿/肺循环高压/心脏瓣膜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肺原性心脏病/原发性心肌病/克山病/心内膜心肌纤维化/心内膜胶原弹力纤维增生症/结缔组织病的心脏病变/内分泌紊乱的心脏病变/心脏和心包肿瘤/心脏创伤/大动脉炎/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房间隔缺损和心内膜垫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和主动脉-肺动脉隔缺损/主动脉窦瘤/肺静脉畸形引流/肺动脉狭窄和心脏三联症/法乐四联症/肺动脉闭锁/三尖瓣闭锁/三尖瓣下移畸形/永存共同动脉干/大动脉转位/单心室/左侧三房心/左心发育不全综合征/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先天性肺动脉异常/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和主动脉弓离断/先天性主动脉弓及头臂动脉畸形/四肢动脉造影/四肢静脉造影/四肢血管疾病/胃肠道的X线检查/胃肠道的正常X线解剖和生理/胃肠道憩室/胃肠道结核/Crohn病/胃肠道淋巴瘤/胃肠道平滑肌肿瘤/胃肠道类癌/胃肠道先天畸形/胃肠道息肉/咽和食管功能失调/食管癌和癌肉瘤/皮肤病引起的咽和食管病变/食管裂孔疝/食管静脉曲张/胃炎/胃溃疡/胃癌/胃粘膜巨大症/胃幽门肌肥厚/臂扭转/胃手术后改变/十二指肠溃疡/胃粘膜脱垂症/小肠癌/胃肠道淋巴滤泡增生症/胃肠道气囊肿/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缺血性结肠炎/结肠阿米巴病和阿米巴瘤/结肠癌/巨结肠/激惹性结肠综合征/阑尾病变/肝胆胰脾的X线检查/肝胆胰脾的X线解剖和生理/肝囊肿和包囊虫病/肝脓肿/肝肿瘤/胆囊胆管结石与胆囊钙化/胆囊炎和胆管炎/胆囊腺肌增生症/胆固醇沉着症/胆囊、胆管先天性畸形/胆囊、胆管癌/胆管蛔虫症/胆道系统功能紊乱/胆囊切除后综合征/胰腺炎/胰腺囊肿/胰腺癌/内分泌性胰腺肿瘤/环形胰腺/异位胰腺/腹部平片正常影象/机械性肠梗阻/功能性肠梗阻/肠梗阻并发症/肠套叠/肠扭转/特发性假性肠梗阻/急性胃扩张/肝脾外伤/泌尿道X线检查/肾动脉造影/肾上腺血管造影/泌尿道疾病计算体层摄影/尿道X线检查/精囊及输精管X线检查/阴囊内结构X线检查/阴茎X线检查/前列腺X线检查/腹膜后充气造影/肾逆流/肾、输尿管及膀胱先天性异常/尿路梗阻/泌尿道结石/肾钙质沉着/泌尿道炎症/泌尿道结核/肾性高血压/肾囊肿/肾肿瘤/膀胱及输尿管肿瘤/肾上腺皮质功能紊乱/肾上腺囊肿及肿瘤/泌尿道损伤/肾移植/妇科X线检查/女性生殖器先天畸形/女性生殖器炎症/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子宫内膜异常/产科X线检查/骨盆测量/胎儿和胎盘/节育装置/关节造影/髓核造影/骨正常X线表现/关节正常X线表现/骨的发育/骨质疏松/骨质软化/骨质破坏/骨质增生/关节疾病基本变化/骨胳先天性异常/骨发育障碍/多发性骨骺发育不良/脊椎骨骺发育不良/软骨发育不全/成骨不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颅骨锁骨发育不全症/进行性骨化性纤维增殖症/蜘蛛腿样指/石骨症/骨干续连症/内生软骨瘤/滑膜骨软骨瘤病/神经纤维瘤病/三(染色)体症/卵巢发育不全/骨缺血坏死/骨折/关节脱位/细菌性骨感染/螺旋体骨感染/骨霉菌病/粘多糖病/脂沉积病/糖元沉积病/维生素A中毒/坏血病/佝偻病/肾性骨病/脑垂体功能紊乱/甲状腺功能紊乱/甲状旁腺功能紊乱/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骨网状内皮细胞增多症/贫血的骨胳改变/血友病/骨白血病/骨髓硬化症/骨肿瘤/良性成骨性肿瘤/软骨细胞瘤/成纤维性纤维瘤/骨囊肿/骨巨细胞瘤/骨肉瘤/软骨肉瘤/骨纤维肉瘤/尤文瘤/网状细胞肉瘤/骨髓瘤/脊索瘤/滑膜瘤/骨转移瘤/关节疾病/结核性关节炎/化脓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麻风/骨性关节病/神经性关节病/畸形性骨炎/肥大性骨关节病/婴儿骨皮质增厚症/慢性骨中毒/大骨节病/脊椎峡部裂/脊椎滑脱/软组织肿胀和肿块/软组织萎缩和挛缩/软组织气肿/软组织钙化/乳腺X线检查/乳腺正常X线解剖/乳腺良性病变/乳腺恶性肿瘤/中枢神经系统X线检查/气脑造影与脑室造影/脑血管造影/脊髓造影/颅脑计算体层摄影/正常头颅平片/异常头颅平片/正常气脑造影与脑室造影/异常气脑造影与脑室造影/正常脑血管造影/颅内占位病变的脑血管造影表现/颅内肿瘤/脑膜瘤/颅脑损伤/颅内血肿/颅内感染/颅内寄生虫病/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畸形/脑动脉闭塞/颅脑先天发育畸形/脑结节性硬化/正常脊髓造影/椎管内肿瘤/椎管狭窄/脊髓先天发育异常/脊髓炎症性疾病/脊髓空洞症/眼眶X线检查/眼眶正常X线解剖/眼眶肿瘤/眼眶异物/眼眶炎症/眼眶血管疾病/中耳乳突X线检查/中耳乳突正常X线解剖/中耳乳突炎/胆脂瘤/中耳乳突肿瘤/耳硬化症/鼻窦X线检查/鼻窦正常X线解剖/鼻窦炎症/鼻窦及鼻骨损伤/鼻窦粘液囊肿/鼻窦肿瘤/咽喉部X线检查/咽喉部正常X线解剖/咽喉部肿瘤/咽喉部炎症/咽喉部损伤与异物
X线诊断学
X线诊断学是应用X线的穿透能力、 荧光作用和照相作用, 在穿透人体后使各种结构在荧光屏或胶片上显示影象而达到诊断目的的一门临床学科。 它与超声检查和核素扫描同属于放射诊断学, 都可包括于医学影象学范畴。
X线诊断学的发展 Wilhelm Conrad R⍥ntgen于1895年11月8日发现X线之时, 已在一块发生荧光的纸版上看到自己的手影, 其后并将他夫人的手摄成第一张X线照片。 从此X线很快就被应用于检查和诊断骨胳疾患。 现今X线诊断已被应用于临床各科, 检查范围普及到人体各部。 X线检查方法大都是随着X线机械的发展而开展的。 X线机械设备和检查方法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X线机件的效能, 改进人体各部正常结构和病理改变显影的清晰度,以及扩大X线检查的应用范围。兹将几项较重要的发展扼要介绍如下。
X线球管和变压器 X线球管和变压器是X线机的主要部件。 最初的球管是用阴极射线管改装, 含有少量气体,没有靶,以静电发生器供高压电源, 效能很低。 1904年开始装置钨靶, 但通过这种X线管的电压不高, 电流很少, 两者不能分别调节, 靶的焦点大, 所以拍摄一张手的照片需要好几分钟,而且影象模糊。W.C. Coolidge于1913年制成真空的热阴极X线球管, 是一个重大发展。 加上X线自偶变压器等的应用, 可以分别调节通过球管的电压和电流,使X线的质和量(分别以千伏和毫安代表)可以随意选择。1929年旋转阳极X线管的制成解决了焦点和功率的矛盾(功率大小与焦点成正比,但焦点大则显象模糊), 旋转阳极可将焦点减小到1.0×1.0mm,功率反而较固定大焦点(一般为4.3×4.3mm)阳极球管为高。 1940年制成了0.3×0.3mm的微焦点X线管, 功率为数十千瓦。随着球管阳极旋转速度和热容量的增加,目前已有直径为0.1mm超微焦点球管可用。随着X线发生器的质量提高(体积小而容量大), 目前大型X线机电压有150kV, 电流为2,000~3,000mA, 拍摄小儿的胸片只需0.001秒左右, 不受呼吸影响。
X线球管的靶除常用钨制成外, 现已有用钼、银和铑等金属物制成。 应用钼靶球管作低千伏摄影对软组织检查有其特殊的效应(参见“钼靶X线摄影”条)。
荧光屏和X线影象增强器 W. C. R⍥ntgen发现X线时所用的荧光体是铂氰化钡, 荧光的亮度很低, 影象暗淡。 至1914年制成硫化锌镉荧光屏才使X线透视能普及应用, 但亮度仍然有限,透视只能在暗室中进行。1952年制成了直径为12.7cm的X线影象增强器, 可使影象的亮度增强一千倍, 在亮室内即可透视, 这亦是一个重要发展。 随着影象增强管亮度的增高(已达6000~8000倍)和面积的增大(直径已达50.8cm), 使间接摄影和X线电影和录象获得发展。 与电视技术的配合使用, 即组成X线电视透视, 影象非常清晰,在隔室观察,对工作人员可不受X线的影响。 目前在技术先进的国家, 荧光屏透视已基本被废弃。
滤线栅的应用和改进 X线透过人体组织会产生次发散射线, 造成投影的模糊, 透过组织越厚, 散射线亦越多。 G. Bucky于1913年首先用铅条制成固定滤线栅,滤去了散射线,改善了投影的清晰度,但较粗的铅条影却妨碍着影象的观察。 1920年H. E. Porter制成了活动滤线栅, 去除了铅条阴影。 目前的滤线栅都是用薄铅条制成, 大多为电动。 体厚超过10cm的部位,投照时一般都须用滤线栅。
体层摄影装置的应用和发展 人体各部都为三维结构, 即除长度、 宽度之外还有深度。 在X线平片上, 无论采取正、 侧、 或斜位投照, 其深浅的各层结构都投影在一个平面上, 相互重叠,影响分析。Brossmann于1935年应用移动物体投影模糊的原理制成了直线体层摄影装置, 可以选择地只使人体某一层深度的结构在片上较清楚显影而其他各层俱为模糊不清。 这是X线检查方法中另一个重要发展。 目前体层摄影已可用多种摆动轴向进行, 其应用范围亦在不断扩展。
连续摄影和快速换片装置 连续摄影和快速换片装置使有蠕动的胃肠道和有血液流动的心血管系统的X线造影检查进一步发展。 在检查胃肠道时, 连续摄影的间隔时间可视蠕动的快慢予以选择。 快速换片装置为作心血管造影的必要设备, 为了观察血流动力的情况, 换片的速度一般需要每秒摄片2张,偶尔需达每秒4张。快速换片有卷片和单片两种。
X线计算体层摄影 外文简称CT。 G. N.Hounsfield于1972年制成了第一台应用于检查头部的CT,从而使X线诊断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CT合并利用计算技术和横断层投照方式, 将X线穿透人体每个轴层的组织后所测量到的吸收差别值, 经数据处理而重建成一幅深浅不同的图象, 与传统的X线影象截然不同。CT的最大优点是其很高的密度分辨力, 要比普通X线强一百倍, 因而对于密度只有细微差别的组织结构亦能予以辨认。 其次是具有横断面的长处。 目前CT的成品已从第一代发展到第四代, 应用的范围已由头部扩展到全身, 产品还在不断改进中。
X线造影检查的应用和发展 造影检查的应用和发展大大扩展了X线检查的应用范围, 使人体中原来因缺乏自然对比而不能显影的部位或器官, 经不同途径介入对比剂(造影剂)后即能良好显影。
X线诊断学的发展趋向: 由于近年来基础科学、 基础医学和各项工程学特别是电子计算技术的突飞猛进, 以及超声检查、核素扫描、CT和各种新的显象方法的不断进展, X线诊断学正在向以下三方面发展。
(1) 自动化和计算机化: 目前先进的X线控制台都配备有曝光条件、曝光程序控制的标准化和自动化装置。能自动选择适当的kV和mAs, 和按指定的程序进行投照与换片。 应用自动洗片机后, 从显影、定影、 漂洗到X线片烘干可供阅读, 只须数十秒时间。 并可大量进行冲洗, 质量标准一致。 计算技术,除CT之外,在放射科已被应用于X线照片和资料的统计与管理, 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协助读片人员作出诊断。对各项资料的统计和保管,确有成效, 既节省人力, 又准确和敏捷,应用比较广泛。用计算技术协助诊断则影响准确率的因素较多, 效果尚不甚理想, 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2) 与超声检查和核素扫描的相互配合: 近年来超声检查和核素扫描均有惊人的发展。 B型扫描和灰阶回声图象装置的制成, 使超声显象的有效应用范围正在逐渐扩大, 在不少场所有其独特的效能,不亚于CT, 并且操作安全、 简便、 费用节省。 放射性核素计算体层摄影(ECT)装置已于1976年制成。 超声检查、核素扫描和X线检查俱以显示影象作为诊断基础。在临床诊断中,它们各有优点、限度和相应的适应证。 因此, 近年来已有将这三门诊断学合并在同一科室的趋势。 目前在国外大多数放射诊断科都设置有超声诊断组, 不少还设有核素诊断组。 这样的相互配合, 取长补短, 有利于更正确、 及时和节省地为病人解决诊断问题。 目前, 对许多的特定病变, 特别是各部肿块或占位性病变, 都已订有如何将三者相互配合和顺序进行检查的合理步骤。
(3) 诊断与治疗的配合: 诊断与治疗须密切结合, 明确的X线诊断可以帮助临床医师订出正确的治疗方针。偶尔在诊断过程中还可达到治疗目的, 如以钡剂灌肠检查小儿肠套叠时往往可以解除肠套, 最近由于选择性和超选择性血管造影的进展, 以及各种新的显象方法的开展, 放射诊断科医师已在进行诊断的同时, 作介入性治疗操作。 这些操作都是在手术条件下进行, 如:
❶栓塞止血, 即对某一器官的出血, 经作选择性血管造影找到出血点后, 介入栓子予以止血;
❷扩大血管, 即在选择性血管造影后见有动脉狭窄时,介入扩大器予以扩张;
❸在X线电视、CT或超声的导向下用细针经皮穿刺作腹腔内脏(肝、 胆、 胰等)或其他部位脏器组织活检、 囊液吸取和检验也属此范畴, 被称为介入性放射学或手术放射学。
X线诊断的原则和要求 X线诊断是多种临床诊断方法之一。 在医院里X线诊断部门 (目前在国内通称放射科) 不直接接受病人检查。 一切病人都是由其他临床各科根据需要而转来, 实际上属于会诊性质, 其目的是为了协助诊断。 据此, 临床各科医师必须按照会诊单上所列项目逐一填写, 供应必要的病史,重要的检验资料,诊断意见, 检查部位以及会诊的目的要求。
X线诊断的原则是根据检查部位在影屏或胶片上所显示的影象、 观察分析、辨认正常、 分析异常、综合所见,判断有无病变存在以及病变的部位和性质, 然后结合临床作出一定的结论, 协助临床各科作出诊断,进行治疗。为了较好地达到这样的原则和要求, 放射科工作人员必须掌握以下几项基本技能:
❶掌握各种X线检查方法的基本操作和显象技术。 显象清楚, X线片照得恰当和清晰是X线诊断工作的先决条件。 放射科工作者应在上述的基础上, 根据不同的临床要求, 采取不同的检查方法和步骤。
❷熟悉各部位各器官的正常X线解剖和无重要临床意义的变异。
❸熟悉各系统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以及各种疾患整个病理演变过程的X线表现。
❹掌握一定的临床知识。 放射科医师必须多与病人接触, 多了解病史和检查病人(特别是有肿块的患者), 多与临床医师会商, 密切结合临床资料, 进行正确的X线诊断。
为了适应X线诊断学的发展趋向, 特别是与超声检查和核素扫描的相互配合以及新的介入性治疗的开展, X线诊断人员还应该熟悉一些有关超声诊断技术和核素扫描的知识, 并且自己能进行各种经皮穿刺血管造影以及各种插管检查等手术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