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veda (s)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Veda (S)

吠陀。
知识链接
(1) 介绍:词根Vid 在梵文里的意思是“知道”。搜集、汇编、创作的雅利安人的知识总汇叫“吠陀经”。
(2)《吠陀经》的源头和重要性:据说梵天是《吠陀经》的创作者。许多学者认为,为了举行祭祀,梵天从火、风、太阳里创作了不朽的3部《吠陀经》,即:《梨俱吠陀》、《耶柔吠陀》和《娑摩吠陀》。《吠陀经》有两面性:宗教性和世俗性。还有,从《梵书》到萨亚纳的《弥漫差经注》的解释,都主要说祭祀。《吠陀经》的文学意义是世俗的。从这两点和事实考虑,《吠陀经》是宗教经典又揭示早期雅利安人的精神和社会看法。《吠陀经》特别是《梨俱吠陀》是印度人的思想源头,因此占有很高的地位。
(3)《吠陀经》的几个部分:在二分时期,毗湿奴化身为毗耶娑仙人来划分《吠陀经》。第一部分《吠陀经》有4 个部分,100册。毗耶娑把它分为4 部分,即《梨俱吠陀》《耶柔吠陀》《娑摩吠陀》和《阿达婆吠陀》。圣人兼预言家的毗耶娑用“梨俱”(即赞颂不同的神的抒情诗集,由祭司来朗诵) 来创作《梨俱吠陀》,用“耶柔”(即用散文写成的祷告词小册子,由执行祭司念出来) 写出《耶柔吠陀》,用娑摩(唱词,由祭祀中的一班歌唱祭官唱出来) 创作《娑摩吠陀》,用阿达婆(治疗疾病、恢复和谐、驱除魔怪、庆祝神的力量和万能的神的歌曲、咒语集) 创作《阿达婆吠陀》,把它们分别确定下来。《梨俱吠陀》学者、毗耶娑的弟子派拉把原始的《吠陀经》送给了因陀罗普拉米提,把它的集子送给了巴斯卡拉。巴斯卡拉把集子一分为四,给宝迪亚等每人送一册。《耶柔吠陀》被分为24 分册,由毗耶娑的弟子、智慧很高的护民仙人创作,分篇如《白耶柔吠陀》等以后由祭言等仙人创作并由仙人代代相传下来。毗耶娑的弟子贾米尼把《娑摩吠陀》分为不同的分册,又由苏曼图和苏卡尔马变为小册子,苏卡尔马创作了1000 册。毗耶娑的弟子苏曼图接过《阿达婆吠陀》,教给1000个派帕拉达弟子。在毗耶娑的保佑下,苏塔创作了《往世书》分册(《火神往世书》,第150章)。
(4)《吠陀经》的分支:众所周知,《吠陀经》有四部,即《梨俱吠陀》《耶柔吠陀》《娑摩吠陀》和《阿达婆吠陀》。每部吠陀又有集、梵书(与祷告和祭祀仪式有关) 之分。《森林书》附在梵书后面。《奥义书》(秘密深奥的学说) 又是《森林书》的附篇。因此每部吠陀有《本集》《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这些都是对吠陀原本的讲解和注释。这些注解又有无数的诗。以上所有的汇总就叫吠陀文学。
在吠陀本集里,有赞颂不同的神的抒情诗,这些抒情诗都是以歌曲为形式的真言、咒语等。这些咒语之下的东西是《吠陀经》和《吠陀经》里的故事。一般来说,《梵书》包括散文,介绍赞颂歌曲里提到的具体祭祀时应该遵守的规矩。也不时地有往世书和史诗里的故事。《森林书》的书名是因为它们是专门为居住在大森林里的仙人们写的著作。由于它们包含了一些可能给无关的人造成伤害的巫术真言或咒语,所以这些规则不适应于城镇和乡村。《森林书》主要谈礼仪和祭祀的比喻意义以及吠陀的神秘意义。刚才提到,《奥义书》是《森林书》的附属内容,两者之间没有大的区别,不能轻易分开。《奥义书》叫作《吠檀多》(吠陀的目的和终结),因为它们是吠陀的结束。《吠檀多》属于吠陀时代的末期。只有研读完《吠陀经》和《梵书》后,才讲《吠檀多》。《奥义书》对《梵书》和《吠陀经》的概念进行哲学上的思考。吠陀这个词也包括吠陀的附属部分,附属部分有语音学、语法学、诗律学、词源学、天文学和礼仪学。首先讲如何学习《梵书》和《吠陀经》,需要对他们讨论更多、解释更多时,才学习《梵书》和《森林书》。随着时间的推移,包括了对《吠陀经》的讨论和注解的《梵书》和《森林书》成了在它们的名字下的独立的分支,它们之所以主要包括散文,原因就在这里。把4部吠陀总共算下来,整个《吠陀经》里就有10 万首祷词和咒语,这些真言和咒语的目的就是使每个人人生的4 个目标更容易达到。《吠陀祭祀经》和《家庭仪轨经》就是对真言和咒语的分类和分组。因此有2110首真言叫《梵书》。岛生黑仙人毗耶娑和其他仙人能说出《梨俱吠陀》里诗节的数字。据说《耶柔吠陀》有1999 首真言,还有1086个分支。《耶柔吠陀》的分支有《甘婆》《中日》《伽塔》《中伽塔》《慈爱》《鹧鸪》《护民》等。《耶柔吠陀》有分支《考荼蘼》《阿陀瓦纳旖旎》等;歌曲有《森林曲》《乌克塔曲》《乌翰》等;《娑摩吠陀》有9425个诗节。苏曼图、坚甲里、寿那加、毗帕拉达、门迦科萨等负责分类、整理《阿达婆吠陀》里的真言和咒语,总共有1600 部《奥义书》。
(5)《吠陀经》评注:当毗耶娑创作了《吠陀本集》以后,雅利安人的宗教就建立起来了。《吠陀经》的目的就是统一所有的宗教仪式,避免出错。非常广泛的吠陀文学随着《吠陀经》发展起来,吠陀学者们不可避免地开始研究吠陀,提出对其意义的批评性观点,找出圣歌和礼仪之间的关系,研究其语法、词源等。从最早时期开始,由于可以从不同的观点分析《吠陀经》,因而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注解。它们之中著名的有7 类:词源学、祭祀学、语法学、天文学、部族风俗学、神话故事和传说。随着西方人研究吠陀,出现了另一种文学:吠陀历史学。即使在词源学权威的雅斯卡时代,也在神话故事和传说的基础上注解《吠陀经》。在雅思卡的作品里能看出这点,里边也提到其他几种注解。吠陀信息继承传递类注解的一部重要著作是萨亚纳的《吠陀明话》。但斯堪达斯瓦米的评注、摩陀伐的著作《梨俱吠陀》和《祭司句注》使思索性的吠陀信息、传承类的注释在印度很流行。还有一个派别,认为吠陀里看见的每个东西都具有宗教性,而真言和咒语则有具神秘性。
(6) 吠陀神: 现在的神, 并非都能在《吠陀经》里找到,就是《吠陀经》里发现的神,并非现在都很突出。以今天的3大神之一的毗湿奴为例,在《吠陀经》里并非像因陀罗那样无所不能。尽管在《梨俱吠陀》的5首真言里赞颂毗湿奴,但同其他神相比,他并不是那么突出。在《吠陀经》里,毗湿奴的化身侏儒并不那么重要。尽管湿婆是公认的神,但《梨俱吠陀》里没有一首赞颂湿婆的歌。《吠陀经》里没有提到对湿婆林迦和天神的崇拜。《吠陀经》庆祝瓦如那、因陀罗、阿耆尼、米特拉、摩录陀等的无所不知。因陀罗的光环随着时间暗淡,因陀罗在《往世书》里仅成了一个浪荡神,许多神如瓦如那、阿耆尼、米特拉、双马童等的重要性在《往世书》里也大大减弱。《吠陀经》里赞颂33 位土神、气神、空神。
(7)《吠陀经》对礼仪的论述: 摩奴就如何传授《吠陀经》提出了一些论述。
(8) 吠陀导师:见Guruparampara条。
(9)《吠陀经》时期:印度人认为真言、咒语和梵书不是人写的,而是神的启示。所以他们无始无终,仙人只是真言的见证者。因而有一派学者认为,根本没有必要寻找真言的创作时期和创作者。他们认为, 只有经文(线、线索、向导、规则和格言) 是人创作的。
西方人和现代印度的思想家不完全同意这个观点。他们认为进入印度的早期雅利安人首先在旁遮普地区安家,他们承担的当地文明以颂歌的形式爆发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颂歌形成了吠陀真言(格言、歌曲、习惯语)。开始只有一部吠陀,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公元前1500 年。公认的事实是:吠陀文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持有这种观点的代表性学者是麦克唐纳教授和加卡比教授。他们认为吠陀文学最早始于公元前1500 年—公元前1200年间。但加卡比认为所有的《吠陀经》创作在公元前4000年之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3: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