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康替龙的货币学说
R·康替龙(1680~1734年)是英国经济学家、重农学派的先驱。其经济理论既影响了法国的重农学派,又影响了英国的斯图亚特和斯密。他的主要著作是《试论一般商业的性质》(1755年出版)。
康替龙的货币理论是建立在他的价值理论基础上的。他认为,所有的商品都有内在价值,这个内在价值决定于生产该物品所必要的土地和劳动的数量。并认为所有的商品也都存在着市场价格,商品的内在价值和市场价格大体上是一致的,但由于供求的原因,市场价格或是会高于内在价值,或是会低于内在价值,即是把内在价值视作市场价格赖以波动的中心和基础。关于货币的价值,康替龙正确地指出:作为货币的金银有价值,这个价值不是想象的,而是确实存在的。但同在商品的价值决定问题上一样,他在正确地把生产金银的劳动看作金银价值的决定因素的同时,又错误地陷入配第的“一切东西都应由两个自然单位——土地和劳动来评定价值”这一迷误,认为金银的真实价值是同生产他们所用的土地和劳动成比例。他并且指出,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实际上是按照土地和劳动计算,必须同它所交换的物品相符合。
康替龙认为,金银本身是商品,它之所以被用作货币,这是由于金银具有向质性、耐久性、可分性、价值稳定、便于携带以及保管费用小等诸多优点。因为金银具有这一系列优点,人们都用它来同其它一切商品相交换。
康替龙赞同洛克的货币数量论,认为商品的价格决定于商品总量同流通中货币数量之间的对比,不过,他也不是无条件地完全接受。他认为,在比较商品总量和流通中的货币数量时,应当在商品总量中减去出口商品部分。他同时指出,价格水平虽然会随货币数量增加而上涨,但上涨幅度不一定和货币数量增加的幅度成比例,因为货币流通速度这一因素也在起作用。在商品交易中,货币流通速度的提高,就等于货币数量的增加。康替龙并且还认为,在考察货币数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时,还应当注意到信用这一因素的作用。信用的存在,也减低了商品价格水平因货币数量增加引起的上涨幅度。对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问题,康替龙也是按照货币数量论来解释,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有多余的商品用来出口,从其他国家吸收金银,那么这个国家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就会增加,导致土地和劳动价格的上涨。不过他又指出,从国外流入的金银可以用来制作金银器皿和装饰品,因而不一定引起流通中货币数量增加和价格上涨。
康替龙分析了货币供给量增加对商品价格的作用过程。按其说法,金银开采量增加之后,首先是金银开采者和冶炼者的收入增加,他们的支出也随之增加,引起部分商品的需求增大,这些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而价格的上涨除了会刺激国内更多地生产这些商品之外,还会刺激从国外更多地进口这些商品,而进口的增加最后会引起金银货币的出口。他并且预言,在自由贸易和黄金在国际间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各国的价格水平有均等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