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希法亭的货币信用思想
R·希法亭(1877~1941年),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领袖和理论家。其主要著作有《庞巴维克的马克思批判》(1904年)、《金融资本论》(1910年)。在希法亭的整个理论中,货币信用部分占有主要的位置。他对金融资本的研究,他提出的“有组织的资本主义”的理论,都是以其货币信用理论作为分析基础的。
希法亭反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纸币是价值符号,是黄金代表物的定义,认为纸币是价值的单独尺度,不取决于它所代替的贵金属的价值。他虽然也提出了以纸币的总和来代替贵金属的总和,但他把金属币同纸币混为一谈,认为无论金属币也好,还是纸币也好,都只是流通手段,在进入流通领域以前没有任何价值,也不执行任何职能。他说,好象是由于国家干预,金币与商品量之间的交换比例便固定下来。同时,他经过循环论证,也从商品价格和货币量的对比中引伸出纸币的“价值”,认为纸币的价值是在交换中根据商品价格总额与货币量之间的比例确定的。他断言纸币和黄金价值不发生联系,在理论上完全许可发行不确定数量的纸币。希法亭的这种观点,不仅表明他不了解黄金流通规律是纸币流通的基础,不懂得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事实上是完全陷入货币数量说和货币名目说,而且是为资产阶级实行通货膨胀进行辩护。从货币数量论和名目论出发,希法亭探讨了流通领域的“改革”,主张通过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央银行来调节货币流通,实现所谓“有组织的资本主义”,以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和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从而完全抹煞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否定了对资本主义进行彻底变革的必要性。
希法亭很注意研究信用,但却是完全离开借贷资本的分析。他从流通过程中节约流通费用的必要性论述信用的产生,把银行信用看成货币的简单转移,认为信用的功能是将不发生作用的货币变为发生作用的货币,从而把信用看成是组织资本主义生产的机械。希法亭分析的是资本主义信用,却否定信用是借贷资本的运动形式,实质上是把借贷资本同货币混为一谈,抹煞了资本主义信用的阶级内容。并且,由于他把借贷资本同货币混淆起来,因而对利息率的决定作出了错误的解释。他认为利息额不取决于利润率,也不取决于借贷资本的供求比例,而是取决于货币量。他的这一见解,歪曲了利息作为利润的一部分,作为利润的转化形式的实质关系。
希法亭认为金融资本是现代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的最明显特证。但是,他把金融资本定义为“是由银行支配而由工业运用的资本”。希法亭关于金融资本的定义是错误的,它歪曲了金融资本的实质,否认了金融资本是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的融合或混合生长起来的一种新型资本。这就忽视了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高度而形成垄断这一最重要的因素,以致得出流通领域统治着生产领域的错误结论。他认为在银行活动扩大和信用相应调节的基础上,就可以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甚至可以完全掌握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