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p·蒲鲁东的货币银行思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P·蒲鲁东的货币银行思想

P·蒲鲁东的货币银行思想

P·蒲鲁东(1809~1865年),法国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无政府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其主要著作为《什么是财产》(1840年)、《经济矛盾体系或贫困的哲学》(1846年)、《信用和流通的组织与社会问题的解决》(1848年)、《社会问题总结,交换银行》(1848年)、《利息和本金》(1850年)等。
蒲鲁东从他的构成价值论出发,阐释了他关于货币,银行的见解及主张,概括地讲,即是要求取消货币,成立交换银行,实行无息信用贷款。这是他提出的社会改革计划的直接理论基础。其改革计划的实质,是妄图在保存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下,巩固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用改良主义办法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蒲鲁东认为,价值是经济结构的基础,而每一种商品的价值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两重性,二者存在着矛盾。如果产品“丰裕”,使用价值就增多,交换价值就降低;反之,产品“稀少”,则使用价值减少,而交换价值就提高。接着他从“丰裕”和“稀少”的矛盾跳到供给和需求之间矛盾,并认为,供给是提供效用,而需求则是提供人们对商品价值的评价。由此,他把供给当作使用价值,把需求当作交换价值,并把商品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矛盾归结为效用和人们的评价之间的矛盾。蒲鲁东主观杜撰出这种矛盾,其目的在于论证他所“发现”的“构成价值”。在他看来,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矛盾只有通过这种“构成价值”才能得到最终解决。他分析说,社会财富的组成犹如化学中的化合物由各种元素组成一样,都是按比例的,如果某种产品的数量超过了按比例所需求的份额,那么多余的部分便不被列入社会财富。而产品只要被列入社会财富之内,它就成为构成价值,如果不被承认,就是“非价值”。一个生产者的产品怎样才能成为构成价值呢?他的答案是直接根据生产产品所耗费的劳动进行交换。他认为,生产者的产品所以不能实现或不能完全按照他所耗费的劳动实现,是由于货币在作祟。如果取消货币,把所有商品都变成象货币那样的等价物,能够随时随地根据生产它所耗费的劳动直接进行交换,那么供求便可一致,商品生产的矛盾也就可以取消。蒲鲁东以此作为理论依据,提出他的成立交换银行的主张,认为由这种银行来组织市场交换,便能使商品生产者的产品能够直接进行交换,而都能成为构成价值。很明显,蒲鲁东根本不了解货币的本质,不了解商品和货币之间所存在着的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蒲鲁东把资本主义社会的祸害归结为由于货币的存在,还在于他不了解货币与资本之间的本质区别。由于借贷资本表现在货币形态上引起了他把货币与资本混同起来。在他看来,由于货币的存在而产生的借贷行为,是形成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根源。他认为,在商品交换场合是等价的,然而在借贷场合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商品的出售者得到了商品的价值,不多也不少。但借贷资本家不仅一个不少地收回他的资本,而且他得到的比这个资本多,他除了这个资本还得到利息。出借货币的人是反复出售同一物品并反复取得代价,但却又永远也不让出这一物品的所有权。蒲鲁东认为借贷资本不仅使借贷者遭到剥削,而且也是劳动生产者遭受剥削的根本原因。他指出,因为在商业上资本利息会加在工人的工资上,并共同构成商品的价格,所以,工人要买回他自己的劳动的产品就不可能了。自食其力的原则,在利息的支配下包含着矛盾。他由于不了解剩余价值的创造过程和分割过程,因而把资本仅仅归结为借贷资本,把利息视作资本主义剥削的基本形式,把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解释成是由于出借货币收取利息从而导致商品加价所引起的。蒲鲁东从这一认识出发,提出了废除利息,实行无息信用贷款的主张,认为废除利息将使劳动者无偿借到资本,不必因向他人借用而遭受剥削。
蒲鲁东为了论证他的无息信用贷款的可行,牵强附会地企图从理论上去说明为什么可以不付利息而取得货币。他一反过去认为货币是资本的说法,而又认为货币仅仅是单纯的交换工具。他指出说,货币本身毫无用处,人们把它拿来仅仅是为了把它丢掉。既不能消费它,也不能栽培它。它只是交换媒介,而利息也只应抵付流通的费用。但是纸币同样能够履行这种职能,而且代价低廉得多,因此事实上是没有必要用金属作为货币的。于是蒲鲁东提出,为什么不成立一种象法兰西银行那样没有资本的银行,用票据——不论是流通券或交换券来贴换商品呢?只要这种新银行的客户们能够谅解,大家都接受票据作为商品的付款,就能保证票据的流通。这种票据由于是不兑现的,因此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不存在需要付给报酬的投资。这种新银行就是蒲鲁东所设想的交换银行。该银行直接用交换券贴换商品,然后再从商品的购买者那里取回交换券。他说,这些交换券由于一直代表已经产生和实际上售出但尚未付款的商品,故始终将不会超过商业的需要。他并设想说,工商业者也可以从该种交换银行取得他们能够购买到必要的生产资料。蒲鲁东认为,他的交换银行成立之后,不但每个人可自由使用资本,而且公平交易将由于货币的消失而成为可能。到那时,阶级差别就会消失,政府本身也将变得毫无用处。
蒲鲁东为了实现他的社会改革计划,于是着手根据股份公司的原则组织了一个“人民银行”。但人民银行同他原先对交换银行的设想不同,并未取消货币,而仍是以货币为基础,计划资本为500万法郎,分作100万股,每股五法郎。他自我安慰地认为这是过渡的办法。按其计划,这个银行将实行无息贷款。蒲鲁东的社会改革计划一时蒙蔽了不少劳动群众,加入股东的人数达到12000人。他的“人民银行”终于在1849年2月11日宣布成立,但尚未开始营业,他就因在报刊上攻击路易·波拿巴而被判处监禁三年,“人民银行”也就在同年4月12日宣布关闭。他的“人民银行”以这种方式中途流产,使蒲鲁东得以避免由于实行不切实际的信用改革计划而必然破产的下场。

☚ J·西斯蒙第的货币银行学说   R·希法亭的货币信用思想 ☛
0000225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2: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