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butiris纳姆布迪里种姓, 纳姆布迪里人。 知识链接罗根说纳姆布迪里种姓人是继那亚尔种姓人之后在克拉拉定居的雅利安人,历史学家桑昆尼·梅农认为,纳姆布迪里种姓是从戈达瓦里河、纳尔马达河和科弗里河来到克拉拉的,其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000—公元前325年,但托马斯·福克斯认为,在佛陀时期印度南部已经有了纳姆布迪里种姓牧师和隐士,学者们对雅利安人向南迁徙的观点并不一致。对于“僧伽诗人和他们的作品”的时期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公元1世纪。在这些僧伽诗歌中,雅利安神得到了赞美,《脚镯记》中特别提到了太阳神、月神、水神、大力神和最高神。僧伽作品中对《吠陀》火祭也颇有赞词,当时,国王在婆罗门的建议下处理国家事务,经济学、语法和法律在贵族宫廷开设,雅利安婚姻、《往世书》中故事的朗诵等等也很流行,《马尼梅格莱》和《脚镯记》中的一些词汇已经有了相应的梵文词,这些足以证明1—5 世纪时,雅利安文明已经盛行于南印度。如果这个时期雅利安文明已在南印度扎下根,那么雅利安人向南印度的迁徙至少在这一时期前两三个世纪就开始了。克拉拉的纳姆布迪里种姓叫作马拉雅拉·婆罗门,他们与其他国家的婆罗门不同,主要表现在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方面:(1) 印度其他地区的婆罗门对火祭没纳姆布迪里种姓那么重视;(2) 16种净化仪式中,火祭在马拉巴很重要,从吠陀时期开始,火成了神,《梨俱吠陀》中的很多诗篇与火有关,克拉拉的婆罗门对火的依恋表明了他们的传统文化;(3)对经文的学习也很重要,在克拉拉有18 个寺院和居民机构实行宗教教育;(4) 克拉拉的马拉雅拉·婆罗门对《吠陀》的吟诵风格很特别,吟诵时伴随的手势和头势是很古老的,发出的声音也很特别;(5) 在马拉巴,对没有接受洗礼的婆罗门男孩有一种救赎习俗,这种习俗强有力地表现了宗教教育的需要;(6) 除户主之外,所有家庭成员都要接受沐浴仪式的习俗仅流行于马拉巴;(7) 在克拉拉,很重要的习俗还有晚上敬拜,但在其他地方就没那么重要了;(8) 克拉拉以外的婆罗门在苦修时重复念咒语,但克拉拉婆罗门有没有咒语并不重要;(9) 马拉雅拉·婆罗门仅认识三种《吠陀》;(10) 马拉雅拉·婆罗门只穿圣衣。可以看出,纳姆布迪里种姓人在克拉拉居于支配地位,他们对各种活动都产生了影响,克拉拉的信仰习俗与宗教习俗从头到脚都受到了雅利安文明的影响,雅利安宗教在这里插上了胜利的旗帜。雅利安文学也找到了进入克拉拉的通路,克拉拉的作家和学者开始模仿雅利安文学。雅利安文化通过神话故事和集体舞蹈、音乐演唱和舞蹈表演传播开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