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州乐府音韵类编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州乐府音韵类编

中州乐府音韵类编

北曲韵书。元卓从之著。又名《中州音韵》或《中原音韵类编》。元杨朝英编《朝野新声太平乐府》时也收有此书,名《北腔韵类》。邓子晋《太平乐府序》说,《北腔韵类》并非是《中州乐府音韵类编》,赵荫棠《中原音韵研究》则谓二书实为一部。此书韵部体例与周德清《中原音韵》相同,同为北曲曲韵的代表。但有两点不同,卓氏比周氏少收一千七百馀字,有四十馀字为卓氏所增;周氏平声分阴、阳,而卓氏平声分阴、阳、阴阳三类,阴阳类字既可与阴字配,也可与阳字配。此书因《太平乐府》而面世,约在元至正十一年(1351),较《中原音韵》晚出二十馀年。近代学者研究,《中原音韵》在刻定之前,有墨本散之江湖,其韵内平声即分阴、阳、阴阳三类。卓氏此书可能即在周氏墨本的基础上删削修订而成。

☚ 中原音韵   洪武正韵 ☛

《中州乐府音韵类编》

音韵学著作。 元卓从之编著。分19韵部,韵目与编排体例均与 《中原音韵》相似, 只是小韵数及收字略少。 平声分阴、 阳、 阴阳三类。 (阴阳类指阴类和阳类相配的一类,如 “汤、唐”、“通、同”等。)平声三分并不反映语音系统的三分,而是作者向读者展示平分阴阳的方法。 现代学者认为本书是《中原音韵》的厘定本,对于研究《中原音韵》的音系有较大参考价值。 本书又名 《中州音韵》、 《中原音韵类编》、 《中州韵》、 《北腔韵类》。

中州乐府音韵类编

中州乐府音韵类编

韵书名。又名《北腔韵类》。元卓从之著。一卷。与《中原音韵》同为曲韵北派的代表。体例、分韵与《中原音韵》同。声调平声分阴、阳、阴阳三类,凡没有阴、阳两调相配的字归阴类或阳类,有阴、阳两调相配的字为阴阳类。

☚ 中州音韵   北腔韵类 ☛

中州乐府音韵类编

简称《中州韵》、《音韵类编》,亦称《北腔韵类》。韵书。一卷。元·卓从之著。与《中原音韵》同为曲韵北派代表作。体例与《中原音韵》基本相同,仍分十九部,但平声除分为“阴”、“阳”外,还有“阴阳”一类,既可和“阴”类配,也可和“阳”类配。收字只有4000多个,比《中原音韵》少1000多字,但其中有40多字为《中原音韵》所无。此书刊在元代杨朝英的《朝野新声太平乐府》中,1958年中华书局出版有隋树森的校订本,质量较高。

中州乐府音韵类编

中州乐府音韵类编

韵书。有人也称之为《中州音韵》、《中原音韵类编》、《中州韵》、《北腔韵类》。元卓从之撰。卓从之(生平不详),燕山(今属北京)人。书约成于元至正辛卯(1351)年,比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晚二十七年。
此书分十九韵:一东钟、二江阳、三支思、四齐微、五鱼模、六皆莱、七真文、八寒山、九桓欢、十先天、十一萧豪、十二哥戈、十三家麻、十四车遮、十五庚青、十六尤侯、十七寻侵、十八监咸、十九廉纤。其名称、次序基本同《中原音韵》,只是将《中原音韵》之“皆来”“歌戈”、“侵寻”三韵改为“皆莱”、“哥戈”、“寻侵”。又,此书与《中原音韵》相同,各小韵之下不加切语,但小韵数较《中原音韵》少,所收之字较《中原音韵》少一千多个,此书收录而不见于《中原音韵》者仅四五十个。此书与《中原音韵》最大之区别在于,它将平声分为阴字、阳字和阴阳字三类。此书之分平声为三类,恐与《中原音韵》之墨本(传钞本)有关,周德清于《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中云:“《中原音韵》‘的本’内,‘平声阴如此字,阳如此字’。萧存存欲锓梓以启后学,值其蚤逝。泰定甲子以后,尝写数十本散之江湖,其韵内‘平声阴如此字,阳如此字,阴阳如此字’。夫一字不属阴则属阳,不属阳则属阴,岂有一字而属阴又属阳也哉?此盖传写之谬。今既‘的本’刊行,或有得余‘墨本’者,幸毋讥其前后不一。”由此可知,周氏“墨本”也是分为三类的,但至“的本”刊行时才订定为两类。卓氏之书盖据《中原音韵》“墨本”而来。此书与《中原音韵》体例上还有一点不同之处,即《中原音韵》“东钟”、“庚青”两韵兼收之字,此书全收于“东钟”韵,并于字下注“收”字以表明,如“肱觥”,《中原音韵》在“东钟”、“庚青”两韵中均收有,而此书仅收在“东钟”韵中,并在字下注“上二字收”。又,《中原音韵》“萧豪”、“歌戈”两韵兼收之字,此书仅收在“萧豪”韵,如“铎”,《中原音韵》“萧豪”、“歌戈”两韵“入声作平声”中均收有,而此书只收在“萧豪”韵的“入声作平声”中,且字下不注“收”字。《中原音韵》“鱼模”、“尤侯”也有兼收之字,但其中一部分此书也兼收了,如“逐轴”;但也有一部分却未兼收,如“竹”,《中原音韵》“鱼模”、“尤侯”两韵兼收,而此书只收在“鱼模”韵中,且未注明“收”。此书的这些处理,或许仍受了《中原音韵》“墨本”之影响。
由于此书系根据《中原音韵》“墨本”(传钞本)而来,故对考订《中原音韵》音系有相当参考价值。
首见于明刊活字本《朝野新声太平乐府》(铁琴铜剑楼藏书)卷首。1978年中华书局据此影印出版,附于讷庵本《中原音韵》之后,陆志韦、廖珣英两先生作“钞校本说明”。

☚ 经史正音切韵指南   洪武正韵 ☛
中州乐府音韵类编

中州乐府音韵类编

亦称《北腔韵类》。(元)卓从之著。与《中原音韵》同为曲韵北派的代表,成书稍后。亦分十九部,体例相同。只平声字分三类,以阴、阳两调相配的字另立“阴阳”类,无相配的字归“阴”类或“阳”类。

☚ 中原音韵   平水韵 ☛

中州乐府音韵类编

此书又名 《中原音韵类编》、《北腔韵类》、《中州韵》,杨朝英简称为《韵编》,一卷。是元人卓从之于至正十一年 (1351年) 根据《中原音韵》改作的,成书较《中原音韵》晚二十七年。卓氏事迹不详,只知道他是燕山人。《韵编》与《中原音韵》分韵与撰作体例均相同。只是把周书的“歌戈”改为“哥戈”,“侵寻”改为“寻侵”,“皆来”改为“皆莱”。周书“东钟”“庚青”两韵兼收的字,《韵编》只收入“东钟”韵;“歌戈”“萧豪”兼收的字,《韵编》只收入“萧豪”韵;此类改动可能是因为实际语音有所变化。《韵编》“东钟”等八韵,有三十处五十三个字注“收”。这些字与其他同音字来自《广韵》的不同韵部,这些字在《中原音韵》里往往排在同音节的其他字后面。《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第七条云:“平声如尤侯韵浮字、否字、阜字等类,亦如鞞字,收入各韵平上去字下,以别本声、外来,更不别立名头。”“本声”指本韵部的主体,如 “鱼模”部中来自 《广韵》 “鱼”、“虞”、“模”三韵的字;“外来”指来自其他韵的字,如“鱼模”部中来自 “尤”、“侯”、“屋”、“沃”、“烛”、“没”、“物”、“术”等韵的字; 这些 “外来”字收在“本声”字下,但不别立名头。对这些“外来”字,卓氏一一注以“收”字。卓氏的标注虽然不是新发现,但它标示出周德清排列同音字的规则,而这些“外来”字往往是语音变化的标志,卓氏的标示,为研究元代实际语音变化提供了方便。《中原音韵》把“平声”分为“阴平”、“阳平”两类;但《韵编》却把“平声”分为“阴字”、“阳字”、“阴阳字”三类。明王骥德《曲律》云:“凡字不属阴则属阳,无阴阳兼属者。”卓氏的“阴阳”并不是平声的第三个调类,他三分平声,并立 “阴”、“阳”、“阴阳”名头,象对“外来”字注以“收”一样,是分析研究《中原音韵》的标记。“三分法”解剖了周氏“平分阴阳”这一重大语音演变现象,暗示有一种和卓氏关系密切的方言平声不分阴阳,三分平声是试图为人们提供一种认识掌握平分阴阳的方法。遗憾的是卓氏没有加以说明,遂使人迷惑不解。《韵编》字数较《中原音韵》少了一千多字。此书原刊于明代《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卷首。近年中华书局据此本影印,附于讷庵本《中原音韵》之后。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8:3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