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ikson心理社会发育论
Erikson的理论是当今心理分析论影响较大者。他接受了弗洛依德的许多基本观点,但不强调所谓性心理(Psy-chosexual)发育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类的内在动力常与环境发生一系列矛盾,一个人的性格即在解决每一组矛盾后形成的。他列出各年龄分期主要矛盾如下:
(1) 信赖对不信赖(婴儿期): 此期小儿生理上的需要完全依赖成人给予满足,若婴儿与成人之间没有建立信赖关系而产生不安全感,则日后可出现情绪上的问题。
(2) 自主感对怀疑(幼儿期):此期小儿通过运动发育,扩大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听懂一些语言,开始能控制大小便,故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感。但生活上又依赖于亲人。故此时的心理特点为违拗性与依赖性(情感的和手段的)二种行为的交替出现。父母必须对其合理的自主行动给予支持,避免过分的干预,但同时对不符合社会准则的行为加以节制,不能放纵。
(3) 主动对内疚(学前期):4~5岁的小儿,各种能力已加强且有足够的语言交往能力,已不终日守在双亲身旁,对其自理生活的能力能主动引起父母的鼓励和关心。此期的矛盾是如何克服在主动行为失败时所产生的失望与内疚感。父母若能对其主动性而不是对行动的具体结果加以赞扬,同时又不要求小儿完成力不能及的任务,即可避免因失败而产生的内疚。
(4) 勤奋对自卑(学龄期): 学龄儿童感到自己有获得某些成就的能力,如完成手工创作,帮助家庭劳动,获得良好学业成绩; 并理解通过这些成就能得到社会及家庭的认可。若一个学龄儿童不能发觉自己具备的勤奋的潜力,则产生自卑。
(5) 身分感对身分混淆(青春期): 一个人对自己的体格、智能和情绪等品质感到满意,有明确的意志与目标,并预知这些品质能得到亲人的认可时,伊律逊称之为达到了个人身分的建立。青春期儿童体态的变化,认知能力的新发展和社会的要求等问题均能造成此期儿童的心理矛盾。如要求独立于家庭与依靠父母之间的矛盾,以及在性发育所产生的情感问题、伙伴问题、职业选择问题、道德价值观问题上没有妥善解决,即可产生身分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