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大调钢琴奏鸣曲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完成于1788年。这是一首通俗简明为初学者而写的,实为小奏鸣曲。编号15。包含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C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主部主题单纯优美富有歌唱性。

随即出现音阶性质的上下移动的连接句,半终止在属和弦,左手又以稠密的伴奏音型导出副部。副部在G大调。

它由相互对比的三个乐句构成。而后是补充性的结束部。整个呈示部从头复奏一次。在这里它具有奏鸣曲式呈示部的各种因素,只是规模较小。展开部以结束部的材料为基础,双手交替运动,调性为:g、d、a。接着主部在F大调再现。然后以传统反复的方式展开部、再现部复奏一次告终。第二乐章行板,G大调,3/4拍子,三部——五部曲式。第一部分为复乐段,主题柔和流畅,由两个8小节的乐句构成,后乐句是前乐句的变奏重复,仅尾部有所改变以全终止结束。复奏后进入中段。中段建立在D大调,旋律音调由前派生而来。接着第三部分(再现),仅再现第一部分变奏重复的一个部分。中段与再现复奏后,而中段的旋律又变为g小调;经过降B大调、c小调、g小调一系列的转调,最后又完整地再现第一部分并加补充而结束。第三乐章C大调,2/4拍子,简单的回旋曲式。轻快活泼,具有舞曲的性质。主部主题是上下句式的乐段。

它的内部有两种因素:一是以平行三度跳进的,下方声部并作相应的模仿;一是以16分音符作旋转运动,这两种因素在全曲起着积极的作用。第一插部在G大调,开始是以活跃的16分音符为基础,具有类似中段的性质。而后是再现,但它不是在主调而是在属调。经过简短的连接主部再现后出现第二插部。第二插部从左手开始于平行a小调,仍是主题同一材料的演变(大调性变为小调性)。而乐句的规模较大,有声部的互换及补充,后乐句末尾并转变为连接。当主部再次再现后出现尾声,最后以强有力的力度结束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