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孟德斯鸠的货币学说
C·孟德斯鸠(1689~1755年),杰出的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作家,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著名的货币名目论者和货币数量论者。他的经济学见解主要反映在《法意》(1860年)一书中。
在货币名目学说中,孟德斯鸠是货币符号论者,认为货币是商品价值的符号。他说,货币是表示一切商品价值的符号,如银币为商品价值的符号一样,纸币则为银币价值的符号。这里他说纸币是价值符号,应是正确的,但他混同了纸币与金属货币,认为金属货币也是价值符号,则是根本错误的。既然货币只是价值符号,为何要采用贵金属来作币材呢?他的解释是各种不同的金属之所以被采用来作为货币,是为使符号永远长久,不易因使用而被损耗或毁坏,便于作细小的分割和便于携带。孟德斯鸠不但认为金属货币是商品的符号,并且认为商品也是金属货币的符号。这样,即一面是所有的银币代表着所有的商品,而同时,所有的商品也代表着所有的银币;双方都互为符号,互相代表。
孟德斯鸠把货币分为真实货币与观念货币两种概念。在他看来,真实货币具有一定的重量与成色,观念货币则是指货币单位的名称,最初真实货币是某种金属的一定重量或分量,但以后由于欺诈或其他原因,每一铸币被削去了一部分金属而仍然保持着原有的名称,例如1里佛仍然称为1里佛,这样,真实货币里佛就发展成为观念货币里佛了。
孟德斯鸠认为货币是一种符号,是一种观念,从而抹煞了货币的实质价值。基于这种认识,他一方面认为货币的价值是由国家规定的,同时另方面又认为货币的价值是由货币数量决定的。名目学说者解释货币价值,不外是这两种方法之一,而孟德斯鸠则是兼而用之,这使他既是货币国定论者,又是货币数量论者。
由国家规定的货币价值,孟德斯鸠称为是观念价值。他同时认为一个国家货币的对外价值的确定,也是由国家规定的。他也称为是观念价值,或称为是相对价值。他指出,在规定本国货币的相对价值时,各国必须尽可能地适应保有大量白银的国家。若这一国家所有的白银量,相当于其他一些国家所共有的白银量,则每一其他国家,便应该按照这一国家的货币来计算其本国的货币,并且,它们还应该根据这一国家所规定的比价,来相互规定它们彼此之间的比价。
从货币与商品互为符号、互相代表、互相对立的关系出发,孟德斯鸠十分强调货币数量与商品的价格之间比例的因果关系,这使他成为了货币数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在货币与商品的数量之间存在一种确定的比例关系。假如将世界所有的金银数量与世界所有的商品数额加以比较,则显然,各个货品或商品也能与金银总量中之一定部分相比较,商品的1/2自然相当于银的1/2,同样,商品的1/10、1%、1‰,自然相当于银的1/10、1%、1‰。既然货币与商品之间存在着这样的比例关系,则货币或商品的任何一方发生变动,其价值必然随之而相应的增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