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战略
CI也叫CIS,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System的缩写。CI即是通过 一系列形象设计,将企业的经营理念、行为规程和模式有序地传达给社会公众,并被社会公众认知、认同和内化的系统策略。CI系统应包括企业理念系统、企业行为系统和企业视觉形象识别系统。
企业理念系统 (MI) 是指企业经营哲学、经营宗旨、经营信念、经营思想和价值观。它是企业的灵魂,是CI设计的基础。企业行为系统 (BI) 是企业运行的全部规程策略,它是企业理念具体化和可操作化的措施。企业视觉形象识别系统(VI) 是企业在MI、BI的基础上,所设计的向外界传达的全部视觉形象的总和,它使MI和BI形象化。
CI战略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美国,60年代、70年代风行于欧洲和日本,80年代席卷韩国及台湾等地区,80年代末传入中国大陆,90年代先后在中国沿海及内陆迅速传播。CI战略之所以能迅速在世界各地推行,在于其本身对企业营销的贡献。首先,它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企业竞争力靠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及营销策略来保证,靠CI来实现。因为CI战略的全方位标准化、制度化、形象化和策略化是保证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水平,改善营销策略的有利条件。其次,它可以改变企业形象。通过制定行之有效的CI战略可以加深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使企业摆脱不景气的状态,改变企业落后的形象,使企业变不利为有利。第三,它可以促进产品销售。市场竞争早已从20世纪后期开始就由产品竞争跨入了形象竞争,企业必须以其优秀的企业形象来吸引顾客。所以,企业形象的优劣直接影响本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从而对产品销售、乃至企业利润产生极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设计实施CI战略的目标是树立良好企业形象,以供社会公众的理解、支持、认同和信赖,从而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实践证明,以消费者的利益为核心,以回馈社会为导向,具有独特的企业形象定位是实施CI战略达到最优化的关键。同时,CI的设计和实施不仅是企业内部标识设计与形象定位,而且是关系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社会环境,因此它必须体现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市场学、广告学、艺术等多方面理论的综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