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裘皮褥子
清末河北产裘皮褥子已有大量出口。光绪十一年(1885年)河北皮褥子出口16 300.7吨。光绪十六年 (1890年)上升到23 724.8吨。20世纪初,每年都有数十万条出口,多为英、美、法、日、荷等国洋行收购,少量由一些皮货商直接销往海外。
新中国成立后,河北皮褥子加工出口逐步恢复。1949年加工猫皮褥子通过天津口岸出口。1950年开始,河北省大营承担从浙江、华北、西北、东北等地收购的羊头羊腿皮加工褥子的任务,年产4万~8万条,用于出口。张家口 “口羔皮” 生产历史悠久,驰名中外,1955年全国收购的羔皮集中在张家口加工成 “口羔褥子”,年产量6万条左右,全部出口。50年代河北省加工出口裘皮褥子以羔皮、羊头皮、羊腿皮、猫皮褥子为主。60年代后,增加了家兔皮、草兔皮、山羊皮、黄狼皮、旱獭皮褥子等新品种。1972年又增加了牛犊皮褥子和狗皮褥子的加工,当年出口牛犊皮褥2 000条,狗皮褥5 000条。由于国际市场需求旺盛,国内原料充足,皮褥子出口发展迅速,1974年河北省出口皮褥子达到100万条。1976年河北省开始自营皮褥子出口业务,经营品种以兔皮褥子为主,当年出口34.48万条,出口额267.58万美元,销往英国、西德、法国、意大利等。1978年出口120万条,出口额774.9万美元。河北省出口皮褥子最多的年份是1980年,出口146万条,出口额1 233万美元,居全国第一位,当时河北省被称为 “兔皮褥子出口大王”。70年代末兔皮褥子主产区的张家口、邢台、衡水、保定及石家庄等地,年产兔皮达到1 000万张左右,年生产兔皮褥子100万~150万条。80年代以后,国际裘皮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皮褥子滞销,出口减少。1981年降为92.18万条,1983年降至59.38万条。1984年国际裘皮市场复苏,皮褥子出口出现回升,外销142万条,出口额673.89万美元。但70年代后期的兴旺景象已不复存在,出口连年下降。1987年出口 77.56万条,1988年出口 29.81万条,1989年出口 27.81万条,1990年出口 31.39万条,1991年后少有出口。主要销售市场是: 香港地区和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荷兰、丹麦等国家,约占皮褥子出口总额的8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