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李鸿章洋务思想的评价
9. 李鸿章洋务思想的评价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过去由于只重视他对内镇压太平天国、对外妥协投降的一面,而对他的其他活动尤其洋务活动很少注意。十年动乱后,史学界开始注意研究李鸿章一生的思想活动并把注意力更多地转向他的洋务思想及洋务活动,大体形成二种观点。
一种观点对李鸿章洋务思想及洋务活动持否定态度。理由是:(1) 从李鸿章办洋务的目的来看,他办洋务,一是通过引进西方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借西方资本主义的甲胄以保护清朝封建主义的躯体; 一是为了拥兵“自重”,扩大和培植个人势力。而这一切,都在“自强”、“御外侮”的旗号下堂而皇之地进行。(2) 从李鸿章洋务活动内容来看,他主张“先富而后能强”,但这只着眼于包括洋务派官僚在内的清朝统治阶级的“富”,其目的是以“官督商办”打击和剥夺民族资本,为清王朝和洋务派官僚开辟财源; 在官督商办企业中,李大肆宣扬“以官护商”,实质上是以官“剥商”;至于对民间私人兴办企业,李更是压抑排挤。李办洋务还“事事依赖外人”,把向西方学习当作卖身投靠。而且,李还是清政府对外屈辱求和方针的主要执行者,这样一个封建买办官僚,不管他在中外争端中对外国侵略者提出的无理要求如何讨价还价,只不过是出卖主权和经济利益的多少而已。总的看来,李鸿章的“自强”“求富”思想连同他从理论上为抽厘辩护的思想、在关税和对外通商中表现出来的委曲求全、屈辱求和思想,大体反映了他的洋务思想的概貌。虽然由于李的洋务主张往往产生两种相反的客观效果而呈现出复杂性,但我们只要把握那种与李的主观愿望相一致同时也是为主的客观效果,便不难看出李的洋务思想的反动。李的地主阶级的阶级属性是他“中体西用”思想赖以产生的阶级基础。李的经济思想中的封建性、买办性、垄断性集中体现了封建买办官僚的思想特征。这一切,都说明李洋务活动既无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企图,也无防止中国半殖民地化的作用,应予以否定。
另一种观点对李鸿章洋务思想及洋务活动持基本肯定态度理由是:(1) 从李鸿章洋务思想的产生来看,李在一般封建士大夫闭目塞听、不知也不愿知道世界形势变化的时候,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资本主义“征服”长期停滞的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从而主张师敌所长以自强自主,这有积极意义。(2) 不应把李鸿章办洋务的目的仅仅归于镇压人民的反抗。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的确起了镇压人民、延长清朝寿命的反动作用,但国家安危的考虑才是李鸿章创办军事工业的主要出发点。而且,洋务运动作为中国国防现代化的开端,在反侵略战争中发挥过一定作用。(3)李主张大力发展工商业的思想,他的“求富”以“争利”“保权”的“商战”思想和洋务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国经济侵略势力的扩张。(4)“官督商办”这一创办民用企业的基本形式,有着一定的防止外国资本竞争的作用,作为中国近代民用企业发生阶段的一种经营方式,“官督商办”有它一定的地位。(5) 李鸿章办洋务也并非事事主张依靠洋人,他还是注意坚持独立经营、“权自我操”、“由我自政”、“竭力防止尾大不掉”的。(6)李不仅重视科学技术和科技人员培养,同时对西方教育制度表示钦佩。同顽固派相比,李的洋务思想在当时不失为“开明”或“进步”。
☚ 8. 洋务派经济思想的评价 10. 马建忠重商思想的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