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6. 社会主义税收存在的客观依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6. 社会主义税收存在的客观依据

6. 社会主义税收存在的客观依据

关于社会主义税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问题,争论由来已久。主要涉及两方面: 一是就社会主义阶段的经济总体而言,由于国家的存在和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影响和对外经济交往的需要,国家还不能不运用税收来处理与非全民经济的分配关系。关于这一方面,学术界观点基本一致。意见分歧主要集中在问题的另一方面,即国家对国营企业征税的客观依据是什么,建国以来曾进行过两次大的讨论。
早在1956年至1957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并开始学习苏联周转税的经验,《人民税务》曾就国营企业交纳的周转税是“税”与“非税”的问题组织过一次公开讨论。一种意见认为,周转税尽管具有与其他税种相同的形式特征,但国家课征周转税并未改变国营企业收入的所有权,它仍属于国家以财产所有者身份参与企业收入的初次分配。因此认为周转税形式上是“税”,实质上“非税”。
显然,由“非税论”必然导出对国营企业征税的否定。和“非税论”相对立的观点则认为,周转税不仅具有税收的一般特征,而且它同样依赖于商品经济而存在,具有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作用。因此,不能否认周转税的税收性质。金戈在《人民税务》(1957年第8期)上首先提出对国营企业课征流转税的必要性问题。
第二次大讨论始于1978年,它是作为利改税第一步改革的理论准备而展开的。这次讨论在时间、规模以及理论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都大大超过前一次。经过讨论,学术界对国营企业实行利改税,用税收处理国家与国营企业之间分配关系的客观性问题,意见基本趋于一致,但对从理论上如何加以论证,看法不尽相同。
一种看法认为,由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并担负双重职能,客观上需要以税收取得财政收入满足其需要。另一方面,由于税收课征的依据是国家政治权力,因而能够超越任何所有制关系,向任何经济单位和个人行使征税权,国营企业也不例外。
另一种看法则从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条件出发,认为全民所有制经济关系还不够完善,商品货币关系以及价值规律对国营企业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依然发挥着重要调节作用,税收仍是调整国营企业与国家的分配关系,配合国家计划管理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第三种看法认为,社会主义税收的存在是由国家和经济条件二因素共同决定的。脱离税收的双重本质属性,片面强调国家财政需要对税收存在的决定作用和单纯强调经济条件对税收存在的决定作用,其结论在理论上都难以令人信服。
第四种看法认为,马克思关于社会产品必要扣除的原理为税收存在提供了理论依据。必要扣除是维持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扣除的数额必然随之增大。这种扣除的长期性和必要性决定了社会主义税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第五种看法认为,国营企业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地位以及它同国家在分配利益上的矛盾性是决定社会主义税收客观存在的重要原因。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全民所有制内部所有权与经营支配权的适当分离使得国营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经营者。国家从国营企业取得收入,虽然不会改变所有权,但其支配权无疑会发生转移,它决定了在国家和国营企业之间存在经济利益上的差别和矛盾。实践证明,实行国家征税、企业自负盈亏是处理这种矛盾的最佳方式,它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

☚ 5. 社会主义税收的职能   7. 社会主义税收的来源 ☛
0000039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5: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