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生产关系的内涵
6. 生产关系的内涵
1952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给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下了一个定义: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人们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这里包括: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其活动; 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这一切共同构成政治经济学的对象。”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外学术界开始对斯大林的定义提出异议。在我国50年代,理论界基本上全盘接受了斯大林的定义。60年代初,学术界对生产关系的内容也曾有所议论,但都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1963年,张闻天同志在《关于生产关系的两重性问题》一文中,首先对斯大林的定义提出了五点不同意见,但这篇文章当时未能发表。1978年,于光远同志在《谈谈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问题》一书中提出: “所有制就是生产总过程四个环节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不能和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并列”的观点。接着孙冶方同志在《经济研究》1979年第8期发表了《论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的生产关系》一文,对流行多年的斯大林的定义提出了不同意见,引起了很大反响和热烈讨论。讨论主要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
(1) 所有制是不是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的独立组成部分。
一种观点认为,所有制不是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的独立组成部分。理由是: 甲、所有制形式不是经济范畴,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的,而不是研究它的法律用语。乙、生产关系的全部内容也是所有制形式的全部内容,如果在生产关系之外再单列出所有制来,是毫无意义的同义反复。丙、作为政治经济学范畴的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总和,不可能成为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丁、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前提,它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关系中都有所有制问题。如果把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一个独立组成部分,容易使人们离开生产关系的实际内容,把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所有制形式上,并且使所有制和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都架空了。戊、把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独立组成部分的理论,对实践的影响是消极的。如在实际经济工作中,不顾生产力状况,搞所有制升级,以及其它在所有制变革方面的唯意志论错误倾向,都与这一理论观点紧密相连。
另一种观点认为,所有制是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的独立组成部分。理由是: 甲、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个经济范畴。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就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这一客观存在的经济关系的概括,不管有无法律,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人类在很长时期内没有法律,而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却是从生产开始就有的。马克思就是把所有制当作经济关系的。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把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从生产关系内部把握生产关系实质的客观要求,而不是在生产关系之外来研究所有制。丙、把生产资料所有制独立出来,作为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是革命实践的要求。在《共产党宣言》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把“共产主义革命”归结为“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他的结论归结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恩格斯说,社会主义社会“同现存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 (先是单个国家实行) 的基础上组织生产。”丁、把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独立组成部分的理论,对社会主义实践有巨大的积极影响: 剥夺剥夺者,把生产资料由私人占有变为公共占有,是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首要步骤; 确认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要标志的。当我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上处理得当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就稳固; 反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就遭到震撼。所有这些,都是把所有制从生产关系中独立出来的理论的具体实践和验证。
第三种观点认为,只有狭义的所有制才是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的一个独立组成部分。所有制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的所有制是指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寓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关系之中,从这个意义上看,没有脱离生产诸关系的所有制关系,因此不能构成生产关系的一个独立组成部分。狭义的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和使用,它是一定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定的生产关系产生和形成的条件和前提,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了一定的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本质,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的主导环节和根据。从这个意义上看,所有制又是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的独立组成部分。
(2) 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除了生产、交换和分配之外,要不要再加上消费。
一种观点认为,消费关系是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理由是: 甲、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狭义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这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阐明了的理论。经典作家们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都非常重视消费关系。乙、生产是在消费中完成的,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撇开了消费就等于撇开了生产。生产关系必须具体体现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中。丙、生产关系总是表现为物质利益关系,而这种物质利益关系的实现,归根到底要通过消费关系来反映。丁、消费是生产的目的,而生产的目的则是生产关系的本质反映。戊、一定的所有制形式决定一定的消费形式,消费反过来又给所有制以巨大影响。因此,政治经济学不能离开消费去研究所有制。
另一种观点认为,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不包括消费关系。理由是: 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定义中,并没有包括消费。乙、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首先是狭义的生产关系,其次是分配关系和交换关系,至于消费则已经分别包含在生产、分配、交换的要素之中了,没有必要单列出来。丙、所谓消费,就是消耗物质资料的自然过程,这个过程脱离社会运动,不反映经济关系。无论是生产消费还是生活消费,其性质都只是人对物的消费,并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人们之间的消费量的差别,并不是消费中的经济关系,而是分配或交换中的经济关系。
(3) 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是不是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一种观点认为,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是生产关系的范畴。理由是: 甲、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的具体职能,是组织生产协作、调配劳动力等问题,并不直接表明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和自然的关系,而只是表明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乙、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的性质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决定。丙、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的具体形式,必须反映和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但它不只是简单地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另一种观点认为,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不属于生产关系范畴,而属于生产力范畴。理由是: 甲、只有通过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才能把生产力各种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正常的生产。所以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就成了一个必要的生产力要素。乙、先进的科学技术渗入到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中去,也能提高企业的生产速度和产品质量。这与先进的科学技术渗入到其它生产要素中去一样,起着同样增加生产力的作用。丙、人类的生产活动,无不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从事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的人,主要是脑力劳动者,他们的活动也是生产活动。
第三种观点认为,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具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二重属性。理由是: 甲、生产管理的性质,直接与生产关系相关; 而生产管理的具体过程,是直接指导生产过程的,因而又属于生产力问题。乙、劳动组织的基础属于生产关系,它既可以建立在剥削和被剥削的基础上,也可以建立在同志式互相合作基础上; 劳动组织的具体形式属于生产力问题,因为它首先必须依据当时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工艺技术过程的完善程度,来规定生产各个环节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比例。丙、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一方面存在着劳动者和劳动对象、劳动工具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主要的还有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和劳动者、劳动者和管理者,以及劳动者和其他一些人之间的关系。前一方面属生产力范畴,后一方面属于生产关系范畴。丁、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总要进行协作,而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就是协作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显然是生产力问题; 但人们在任何社会生产过程中,总是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基础上结合起来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怎样管理和指挥生产,因而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又属于生产关系问题。
☚ 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7. 生产方式的涵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