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6. 桃源洞——鳞隐石林风景名胜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6. 桃源洞——鳞隐石林风景名胜区 6. 桃源洞——鳞隐石林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福建省永安市北部和西北部,由桃源洞、鳞隐石林两个风景区构成。桃源洞景区南距市区10公里,面积约10平方公里。有桃源洞、一线天、桃源涧、栟榈山、跨虹桥、百丈岩、葛里、修竹湾等,景点主要分布于沙溪(燕江)两岸。传溪畔昔有桃林百亩,宋人邓肃于靖康元年(1126)去官还乡隐居时谓其“颇似陶渊明之桃花源,足以栖息”,因以得名。明万历年间(1573—1619),两郡司马陈源湛曾镌“桃源洞口”四字于岩壁,桃源洞之名遂传于世。其实,桃源洞并非岩洞,而是岩壁中裂一隙,如巨灵斧劈,正面观之,可见天光一线,谓之一线天。其长达120多米。《徐霞客游记·闽游日记(后)》:“其隙仅分一线,上劈山巅,远透山北,中不能容肩,……余见一线天数处,武夷、黄山、浮盖,曾未见若此之大而逼、远而整者。”桃源洞对岸为栟榈山。宋人李纲作有《栟榈山》诗二首。邓肃亦以山名其诗文集,曰《栟榈集》。景区峰崖高削,碧水丹岩,茂林修竹,幽壑深邃。鳞隐石林景区在大湖乡境内,距市区13公里,面积约1.21平方公里。包括鳞隐、洪云山、寿春岩石林和翠云洞、洪云洞、十八洞、石洞寒泉等20多个景点。其中以鳞隐景点最著。有196座由石灰岩形成的石峰、石柱、石芽、石树、石笋、石锥,最高者达36米,诡形异状,天生奇巧,或形似人物,或酷肖动物,栩栩如生,举目皆景。明正统年间(1436—1449)建宁知府张瑛所作《鳞隐记》云:“兹山之胜,不减武夷之云谷,铅山之鹅湖,匡庐之白鹿洞。”后为赖氏家族所有,“禁与外人闻知”,因久湮无闻。1983年重被发现,辟为胜地。 ☚ 泰宁尚书第 工艺品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