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经济特区发展战略的目标模式
4. 经济特区发展战略的目标模式
围绕着经济特区的发展战略和目标模式问题,理论界有如下一些认识
一种观点认为,经济特区应建成以工业为主,兼营商、农、牧、住宅、旅游等综合性的经济区。它应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总体上,给内地的经济建设提供全面的可供借鉴的经验。
另一种观点认为,经济特区的发展应是外向型的,即产品以外销为主。持这种观点的对外向型经济的标志又有不同理解: 一种理解从“量”的角度来表述: (1) 资金来源以外资为主,外资在整个工业投资中的比重要达50—60%以上; (2)产品以外销为主,面向出口的特区产品应逐步占特区企业生产的商品产值的70%以上; (3) 进出口贸易要有顺差。另一种理解从“质”的标准方面考察,提出了“五项基本原则”,即:要有相当的出口生产能力; 对外贸易比重要大,并成为各产业的龙头; 社会基础设施完备,第三产业发展快; 能灵活运用各种经济杠杆; 法制健全,行政管理效率高。
第三种观点认为,经济特区应建成双向型的模式。不仅外向,还要内向,使其对内对外两个扇面的辐射作用得到发挥。即运进内地初级产品、粗加工产品,使产品增值后再出口,这是外向型的; 外来的零部件加工,不能打出去占领国际市场,转为内销,这是内向型的。
第四种观点认为,经济特区的发展模式,应是开放型的。中国广大的市场,对外商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如果确定经济特区为外向型,要求产品以外销为主,势必影响引进外资,也直接影响经济特区的发展。
☚ 3. 设置经济特区的理论依据 5. 特区的外资、港资独资企业的性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