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各级供销社进一步树立了“以农为本、为农服务” 的指导思想, 把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为农业和农村商品生产服务的轨道, 不断扩展服务领域, 强化系列服务。
❶建立健全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服务体系。在农资市场变化大、资金短缺、经营负担重的情况下, 认真执行国家经营政策, 千方百计组织货源, 增加有效供给, 满足农业生产需要。1995年, 农资商品销售额达20.8亿元, 比1978年增长4倍, 化肥销售量达221.5万标吨, 比1978年增长1.46倍。同时, 积极开展科技兴农工作, 把农资经营和科技服务结合起来, 在服务中开拓经营, 在经营中强化服务。到1995年底, 全省已建立起农资科技服务网点3 250个, 创办庄稼医院864所, 建立农资科技推广示范点1 021个, 配备科技服务人员3 260名。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 安全合理用药以及先进耕作技术推广工作, 有效地帮助农民降低了生产成本, 提高了农资商品使用效果, 为陕西省粮、棉、油和其他农作物持续稳定增产做出了积极贡献。
❷建立了以骨干产品为龙头的商品生产服务体系。到1995年底,全省供销社系统已经建立起商品生产服务机构1 400余个, 配备专职扶持生产人员3 000余人, 普遍开展了信息、资金、技术、物资等方面多功能、系列化服务。与有关部门配合, 为农民举办商品生产技术培训班7 000多期, 培训生产技术人员22万多人次, 发放扶持生产资金3 000多万元。不少供销社还采取包乡、包村、包户的方法, 定任务、定措施、定时间,使服务工作做得扎实有效。商品基地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到1995年底, 由供销社扶持和组织建立起来的茶叶、食用菌、核桃、苹果、弥猴桃、辣椒、大蒜、生漆、龙须草、蚕桑等商品生产基地有400多个。兴建批发市场80多个, 果菜贮藏库230多栋。根据农村商品生产发展形势和农民的要求, 组织商品生产专业户、重点户, 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社230多个, 为供销社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与农民的经济合作, 更好地开展系列化服务, 同农民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 把产、供、销, 农、工、商进一步结合起来, 引导商品生产向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❸积极为乡镇企业代购原材料, 推销产品, 引导调整产品结构, 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 3.组织结构趋于合理 5. 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社办工业初具规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