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热量资源分布和利用
日平均气温稳定在0℃以上的时间是多数农作物及经济作物的生长季节。1月底起全省自南向北逐步进入此期,最早的苏州是1月28日,最晚的赣榆是2月16日。生长季日数徐淮地区为305~316天,江淮为320~335天,苏南为335~350天。80%保证率的情况则为:全省≥0℃的初日比平均落后12~14天,苏南在2月10~18日,江淮在2月18~24日,徐淮在2月24~28日;全省≥0℃的终日比平均提前10~16天,徐淮在12月上旬,江淮在12月中旬,苏南在12月下旬;全省生长季日数比平均减少20~30天。积温苏南仍有5 400~5 600℃,江淮5 000~5 300℃,徐淮有4 900~5 000℃。
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时段是喜温作物的生长期,也是越冬作物的活跃生长期,江苏最早进入此期的是宜溧山地和太湖西南部地区,时间在3月底。沿海的东部要推迟一周时间方进入该期。从11月上旬起全省自北向南先后结束≥0℃期,南北各地结束时间的前后相差约两周,且东部沿海和大水域附近要晚于同纬度内陆地区。该期日数徐淮有215~220天,江淮有220~230天,苏南有225~235天。积温数徐淮为4 400~4 600℃,江淮为4 700~4 800℃,苏南为4 900~5 000℃。80%保证率的初、终日分别比平均状况推迟、提早5~7天,总日数减少12~15天,积温少150℃。
15℃是喜温作物积极生长的温度,15℃终日是冬小麦适宜播种期。4月底起西南部地区先稳定进入≥15℃期,而东部沿海要比西部地区推迟10天;10月中旬起徐淮地区先结束此期,自北向南约20天后苏南也结束该期。积温数徐淮为3 800~4 000℃,江淮为4 000~4 200℃,苏南为4 200~4 300℃。80%保证率的初、终日比平均延迟、提前一周左右,徐淮地区总日数少10~12天,其他地区少12~15天,积温少150~250℃,其中苏北大部地区少150℃,江淮、苏南少200℃。
20℃是水稻旺盛分蘖,玉米、高粱灌浆成熟的指标温度。最先稳定在20℃以上是本省西部的丰县,时间在5月20日,最晚的是东南沿海,如吕泗直到6月7日方达到。终日出现在9月中、下旬,苏北早于苏南。积温数徐淮为2 700~ 3 000℃,江淮为2 900~3 000℃,苏南为3 100~3 200℃,80%保证率的初、终日分别比平均推后、提前5天,总日数减少10天,积温减少200℃左右,苏南为2 900~3 000℃。
10℃初日至20℃终日这段时间是农作物的主要生长季节,这期间的日数和积温与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据统计,苏南南部为180天以上,积温超过4 100℃;苏南其他地区为170天以上,积温多于4 000℃;江淮之间为170天以上,积温在3 700℃以上; 徐淮地区为160天以上,积温在3 600℃以上。
全省热量资源分布特点是:苏南优于苏北,沿海略胜于内陆,一年四季的热量都较为充足,冬季虽长,但≤0℃的越冬期并不太长,徐淮为50~60天,江淮为35~45天,苏南为20~30天。越冬期内各地均有日平均气温高于0℃的日数,其中苏北约30%,苏南约50%。春季内陆升温早于沿海,秋末的降温也快于沿海,所以东西热量分配的差异不大。入夏以后,全省各地气温都迅速升高,热量极为充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