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3.水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3.水稻

3.水稻

50年代,通过提纯更新,就地繁殖的办法,推广历史留下来的品种,有陆羽132、青森5号、北海道、兴亚、弥荣、兴国、石狩白毛等。60年代,在山区、半山区推广早熟品种长白号,比老品种增产10%—20%;在平原区推广中熟品种松辽号,比老品种增产10%—20%。70年代,推广的品种为吉梗41、44、46、51、53、56、60号和长白6号等优良品种。实现了全省水稻品种的又一次新的更替。80年代,引进日本工厂化大棚盘育苗机械插秧等栽培技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消化吸收和改进后,促进了全省水稻生产栽培体系的变革,一批中晚熟和晚熟品种代替了中熟和中晚熟品种,主要有京引127、早锦、秋光等,占全省水稻栽培面积的60%左右。

☚ 2.大豆   5.谷子 ☛

3.水稻

3.水稻

50年代初,在推广和应用传统水稻栽培技术的同时,于1952年总结推广了延吉市新丰农业社崔竹松首创的水稻高产经验,主要是水稻冷床育苗,改土整地,增施粪肥和选用良种等整套的高产栽培经验。这一经验的推广有力地促进了水稻栽培技术的提高。水稻育苗技术由过去的水床育苗改为冷床育苗,育秧期提前12—20天;插秧方式由过去的不规则插秧改为整行插秧、大簇密植(行株距6×7寸,每穴插10—15株)。60年代初,出现与冷床育苗相近的陆床育苗,进而产生了湿润育苗。这种育秧办法对改善土壤通气状况、提高床温、防止烂秧、培育壮秧有良好的作用。接着于1964年在吉林市郊区大屯农业站用聚氯乙烯农膜做拱型地棚育秧试验取得成功。其最大优点是薄膜透光强,保温性能好,比湿润育苗提早插秧15天,增产30%左右。这种技术在全省迅速推广开来,成为60年代的主要育秧方式。70年代,推广薄膜保温旱育秧和宽行密植技术。薄膜保温旱育秧因其秧苗始终在接近旱田状态下生长,根系发达,秧苗素质好,具有适栽期长,栽后发根力强,返青快等特点,成为70年代全省主推育秧技术。薄膜保温育秧的出现,使育秧始期又提前了10—15天(由4月下旬提前到4月上旬),同时,在栽培上推广行株距6—8×3寸宽行密植技术。
80年代,日本稻作技术的引进和“三早”超稀植技术的试验成功和推广,标志着全省水稻生产进入到一个技术更新换代的新阶段。
日本稻作技术的引进始于1979年,这项技术主要是育秧工厂化和插秧机械化。1979年以田中稔为首的日本稻作专家与省农科院水稻所的科技人员合作开展试验、示范,面积10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8002.5公斤,比手工插秧单产提高50%以上。1980年又在怀德、永吉、舒兰、海龙、延吉5个县示范1 267公顷,平均每公顷6 765公斤,比传统栽培增产42.7%。大棚盘育苗机插秧的显著优点是:大棚保温,提前了农事季节,增加水稻营养生长期的积温,改善了生育环境;机械化作业质量好于手工劳作质量,秧苗成活率高;壮秧早插,促进了本田管理的改进和提高。因此,这项技术很快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并在较短时间内大面积推广和应用。为了适应分户经营和降低成本,本着“消化吸收、改进提高、为我所用“的原则,对引进的日本稻作技术进行了一系列改造。在农机方面,棚型结构采用大、中、小棚相搭配,并改进了喷灌设备,使设备费用公顷投资由3 750元降至1 500元以下;同时对引进的设备进行简化和仿制,到1982年育苗设备全部实现了国产化,插秧机也开始批量生产,并研制出手动插秧机。在农艺方面,改进口机制粒床土为人工床土,改塑料盘育秧为钙塑纸衬套托盘育苗,使秧苗费用降低65%。同时还研究出直接进棚出苗技术和小棚盘育苗法,简化了育苗程序。经过试验示范和不断完善,到80年代中期,基本形成了适合省情的水稻盘育苗机插秧的栽培
技术体系。到1990年全省累计推广面积近1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6 195公斤,累计增收4.05亿元(表4-2-4)。

表4-2-4 1979—1990年盘育苗机插秧效益统计表

项目
年度
推 广 面积
(公顷)
单 产
(公斤/亩)
比普通栽培亩增产
(公斤)
增 产效益
(万元)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0
1 267
9 253
32 467
63 920
90 667
102 667
113 333
105 067
138 333
162 220
180 667
534
451
404
425
427
435
420
408
421
426
310
490
183
145
69
110
92
117
75
75
17
31
-8
29
1.6
159.2
553.6
3 096.4
5 098.5
9 197.1
6 675.9
6 477.0
1 457.5
3 525.0
-1 362.5
5 627.0
累计999 851  40 506.3
平均 41354 
注: 1公顷=15亩。
“三早”超稀植技术的试验成功和推广,为水稻生产低成本、高产出、高效益开辟了途径。为在寒地实现稻作稳产高产,从1983年开始,试验、示范和推广以“三早”为主体的水稻旱育超稀植栽培技术。其主要特点是:以旱育秧为前提,选用早、中熟、抗冷、分蘖力强的穗重型品种;稀播早育壮秧;早播少龄苗超稀植(行株距9—12×6—8寸),即以三个“早”字为基干的水稻栽培技术体系。这项栽培技术,具有“五省二增”的优点:即节省秧田面积50%,节省种子60%,节省秧田、本田化肥10%,节省农膜50%,节省用工30%,增产、增收幅度10%以上,增产增收效果显著。1990年全省推广面积5. 54万公顷,占水田总面积的13.2%,平均每公顷8235公斤,比普通栽培增产19. 1%(表4-2-5)。

表4-2-5 水稻“三早”栽培与普通栽培投入产出分析比较

单位: 元/亩、公斤

项目
栽培方式
亩 投 入
化 肥农 药种 子育秧设备用 工其 它合 计
三 早
普 通
31.00
35.50
7.40
10.08
3.20
8.18
6.20
12.40
17.80
23.40
48.00
50.14
113.60
139.70

项目
栽培方式
亩 产 出
单 产定 购 价议 购 价谷 草 比稻 草 价合 计投入产出比例
三 早
普 通
520
450
0.656
0.656
0.908
0.908
1∶1
1∶1
0.06
0.06
464.05
401.58
1∶4.08
1∶2.87
 注:
❶其它:包括水、电、油费及共同生产费用等;
❷价格为1990年省内稻谷价格;
❸产量中30%为合同订购价,其余70%为议购价。

1987年农业部设立了“丰收计划”项目。通过“丰收计划”的实施,既加速了各项先进稻作技术的推广普及,又促进了水稻大面积丰产。如1988年在公主岭市、榆树县、前郭县落实“丰收计划”2万公顷,通过推广规范化旱育秧和稀播稀插,当年平均产量每公顷达7576. 5公斤,较实施项目前三年平均每公项5800.5公斤增产37%。1987—1990年全省累计落实“丰收计划”面积7. 7万公顷,增产稻谷1.13亿斤,综合推广新技术11项,纯增效益近1亿元。此外,在一些地方还因地制宜地推广了水稻旱种,小井种稻,洗盐排碱种稻、钵育苗抛秧栽培技术。
到80年代末,全省水稻生产基本形成了不同地域的三个技术格局。
❶东部通化、吉林、辽源、浑江地区的“三早”超稀植栽培和延边地区的简塑盘育苗抛秧栽培;
❷中部的长春和四平地区在继续推广盘育苗机插秧、旱育稀植、小井种稻栽培技术的同时,开始推广超稀植栽培技术;
❸西部的白城地区主要推广隔离层调酸旱育秧和洗盐排碱种稻技术。
☚ 2.大豆   4.高粱 ☛
0001650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6:2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