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土地资源潜力分析
甘肃各类土地资源的利用,尚存在不充分、不合理之处,在提高土地利用率方面存在着极大的潜力。首先全省土地垦殖指数为7.7%,是全国垦殖率最低的省区之一,省内各地区开发程度又悬殊,土地后备资源较丰富。按国土资源资料计算,全省尚未利用土地1 801.6万公顷,加上地埂共1 903.3万公顷, 占到全省总土地面积的41.88%, 经过一定改造可供利用的202万公顷, 其中可开垦为耕地的占32.18%,用作林地的占38.91%,用作牧地的30.13%,建设用地的0.65%,水产养殖的0.77%。据省土地管理局的统计, 由于土地尚未利用资源的开垦和复垦,自1989年以来,全省累计净增耕地0.83万公顷。另据考察,全省尚有可利用荒地1 213.3万公顷,改造后大部分可作为扩大农林牧地之用。在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中, 3万公顷以上的大片带荒地169.3万公顷,近期宜于耕作的占25.7%,宜作林地的占42.1%,宜作牧地的32.2%;宜耕地集中分布在河西、酒泉、张掖地区的疏勒河和黑河流域。此外,开发利用河西和陇中沙漠的潜力也十分广阔。
除逐步开发荒山荒滩资源, 以发展开发性农业解决人口与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的矛盾, 发掘土地的承载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合理调整土地利用方向,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已开发土地的利用率和增产潜力。其途径主要是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综合整治, 培肥地力和改良土壤。以陇东黄土高原的庆阳地区为例,据多点取土化验, 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低肥力 (0.5%—1.0%) 占75.83%, 中肥力(1.0%—1.5%)占21.8%,高肥力仅占2.5%。经《甘肃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研究》课题组测算,单位面积产量1990年全省粮食只达到中等肥力下气候生产潜力的40%。另据国家农业工程部门有关资料预测,占全省耕地90%以上的中低田中,只要适当改善生产条件并增加一定投入,土地生产力可普遍提高50%—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