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中国经济学有无学派
20. 中国经济学有无学派
从1984年10月起,《文汇报》在“论苑”、“学林”专栏内陆续发表文章,就“中国的学派为什么这么少?”和振兴学说、学派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由此,人们开始思索经济学有无学派的问题,并形成三种不同的见解。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学界形成了三个学派。(1) 以《资本论》为理论基础,认真结合社会主义现实的经济改革学派。这是我国最有影响、实力最雄厚的经济学派。这个学派早在50年代就深入研究社会主义中的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粉碎“四人帮”后,这个学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规律学说、再生产学说、按劳分配学说,对新时期下的经济体制设计与经济结构调整做出了重大的贡献。(2) 1978年我国经济学界系统地介绍南斯拉夫自治理论以来,中国已逐步形成了以苏联东欧改革理论为依托来分析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问题的学派。兰格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布鲁斯的三层决策分析,锡克对传统的经济理论的批判,科尔纳对僵化的旧体制下经济恶性循环过程的解剖,以及康托罗维奇等人的最优化理论,等等,构成了这个学派的理论支柱。(3) 以运用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学派。这个学派在教育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经济增长论、投资经济学等方面“崭露头角”,现正走向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新型体系的创立阶段。
另一种观点不同意上述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学界当前尚无流派可言。理由是: 所谓经济学派,乃指一批在理论观点、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张上基本一致的经济学者所组成的派别。至少有三个要素: 完整的理论体系、独特的分析方法和周全的政策主张。按照这种标准来衡量,则有以下结论: 以《资本论》体系为基石的传统理论,目前处于被改造和发展的过程中,其新的观点、方法和政策主张还处萌发状态,称不上是一个完整的独立学派; 东欧各国的经济学家并未形成所谓“东欧学派”,即使这些理论家本人大多也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派系,因而,这些未成派系的经济理论之中国派生理论,在理论观点和分析方法上还没有超过这些理论家本人之前,是不够格称之为学派的; 西方经济学的管理内容和科学分析工具,仅是一种改造传统理论、推动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建设潜在力量,也不能看成为独立的学派。
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国的经济学流派正在酝酿,并在逐步形成之中。理由是: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由于一些政治运动违背了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粗暴地破坏了经济理论分化、繁衍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成长机制,妨碍了各种经济学派的形成。目前,理论上的民主带来了经济科学的繁荣,不同观点的反复争鸣,必然产生经济学流派。
☚ 19. 脱贫致富的指导思想以及突破口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