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陇东综合开发由点到面,全面展开
陇东包括庆阳、平凉两地区15个县市,有一定光热水资源优势,系中华民族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历史上一直是甘肃的粮食生产和调出地区,有“陇东粮仓”之称。70年代以来,由于人增地减,投入不足,农业发展缓慢,粮食由调出逐渐转为纯调入,80年代年均纯调入0.71亿公斤。省上对庆阳革命老区建设的重点扶持,促进了庆阳,带动了平凉。1988年省七次党代会提出了“今后五年在正常年景下,全省粮食实现基本自给或接近自给”的奋斗目标。为了探索全省发展粮食生产从中产地带突破的可能性,省上将陇东地区列为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地区之一、制定了综合开发规划,从资金、物资、农用生产资料、科技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优惠和扶持,以实现全省粮食基本自给的战略构想。
1989年省委书记李子奇赴陇东就农业综合开发问题专门调查研究,在第六次庆阳老区建设工作会议上进行了广泛动员,平庆两地党政领导十分重视,广大干部和群众热情很高。省上适量加大了资金和农用物资投入,加快了巴家嘴电灌工程配套、盐环定扬黄工程、平凉白庙电灌、泾川洪河灌区等水利工程的建设进度和农田基本建设,五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 400公顷,新增梯田和条田8.4万公顷,1992年人均基本农田0.15公顷,为农业增产创造了基础条件。同时加大了化肥、农药等物质投入,1992年化肥和农药用量比1987年分别增加了130.8%和71.9%,为农业增产提供了物质保证。陇东农业综合开发紧紧抓住了科技兴农这个纲,积极培育推广抗旱、抗病、丰产冬小麦优良品种,开展了5万公顷旱地粮食作物丰产栽培技术承包。省农科院镇原试验基地坚持20年蹲点,取得了10多项旱农丰产栽培成果,通过示范、带动、辐射、推广,促使陇东地区农林牧结构和种植结构日趋合理,逐步形成了粮多林多草多、畜多肥多粮多的良性循环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好势头。同时,狠抓了交通和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1992年农村用电量比五年前增长了170%,为乡镇企业大发展提供了能源和流通条件。
由于实行了农业综合开发,陇东地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粮食产量迅速增加。5年中农村社会总产值平均递增23.53%,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0.12%,超过了全省平均速度和条件较好的河西地区。五年中粮食总产增长了46.8%,1992年人均产粮379公斤;肉类增长了62.7%,水果增长了8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5元,提前实现了综合开发规划指标。
从1986年开始的扶贫综合开发,对过去救济型扶贫方式进行了改革,改“坐等救济”为“干着脱贫”,在开发上下功夫,下大力气改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发展支柱产业和乡镇企业,粮食增产,收入增加,贫困问题有很大缓解,加快了解决温饱的进程(详见第六章第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