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
1989年9月,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组织了4个调查组,分别由省上主要领导带队,分4片对这一地区进行了比较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当时这16个县共有370个乡,83.26万农户,农村人口413.51万人,占全省农村总人口的23.2%,其中纯属高寒阴湿和少数民族的乡237个,44.6万个农户,223.1万农村人口。1989年农民人均占有粮食221公斤,比全省平均水平少122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74元,比全省平均水平少101元。这些地区的一些农民至今还过着衣不遮体、食不裹腹、屋不避风雨的贫困生活,约有一半以上的农民每年要靠国家返销粮勉强维持生计,有30%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元以下。
从这一地区本身来看, 实行扶贫攻坚是改变贫穷落后状况的客观要求,是广大农民群众多年梦寐以求的强烈愿望。这里存在的问题单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
❶自然条件严酷。海拔一般在2 000米以上,冰雹、雨涝、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土地瘠薄,人均耕地少,农业生产水平低而不稳;
❷社会发育程度低。大部分村庄处在深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耕作方式非常落后粗放。有的县在农村没有一处集贸市场;
❸人口素质差。16个县痴呆傻人占该区总人口的6%左右,一些高寒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文盲半文盲率高达80%以上,有些村户户有痴呆傻人,有些村连1名初中毕业生也没有,地方病发病率高,人口生育率高,计划生育难度也很大;
❹经济基础薄弱。这16个县,县县财政靠补贴,赤字严重,大量专项经费被挤占挪用发了工资。骨干企业很少,有的县财政收入不足百万元。在这样贫困落后的条件下,除启动内部活力外,还要靠国家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 才能稳定地解决农民群众的温饱问题。
从全省来看,把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不失时机地转移到这一地区, 是全省政治、经济发展全局的客观要求。这是因为:
❶这一地区人口占全省农业人口的1/5以上, 其中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近1/2,在甘肃省乃至我国西部的扶贫开发上占有重要位置,农民的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拖全省甚至全国发展的后腿;
❷这一地区相当一部分是少数民族聚居和散居的地区,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事业,尽快清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民族之间发展程度上的差异,使各民族走上共同繁荣富裕的道路,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打好扶贫攻坚战,不仅关系到党的民族政策是不是真正落实,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否充分体现, 也关系到全省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局面是否真正实现。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搞好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对于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有着重要意义”;
❸从历史来看,过去由于国家和省上各方面的力量所限,对这16个县的帮扶力不从心,省上尽管做了很大的努力,但一直没有能作为开发建设的重点地区进行投入,致使这一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河西、中部和老困其他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如果不把扶贫开发的重点适时进行转移,尽快改变这里的贫穷落后面貌,全省国民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就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