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耕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耕地

1.耕地

1992年广西有耕地261.0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04%,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7%。其中水田157.3万公顷(含保水田110.19万公顷),旱地103.77万公顷(含水浇地5.14万公顷),分别占耕地面积的60.3%和39.7%。自1950—1958年,国家在广西大规模垦荒兴办农林场的同时,积极鼓励农民开荒扩种,使耕地面积逐年上升,1958年总耕地面积达到279.89万公顷,比1950年增加33.84万公顷,成为广西历史上耕地面积最多的一年。自此之后,仍继续坚持群众性的垦荒造田造地,据1959—1985年的不完全统计,累计造田造地75.9万公顷。但是,这个时期由于工业交通等基建和各项非农业占地增多,使耕地面积比1958年减少22.69万公顷。若按人均占有耕地计算,1958年以前人均耕地超过0.13公顷,到1985年后就不足0.07公顷了。
(1)水田。广西水田面积1992年为157.3万公顷。历史上以1957年为最高,达到183.56万公顷。60年代逐年减少,70年代稍有恢复,80年代以后又继续减少。水田是以种植水稻为主的,1949年以前,除桂东南地区种双季稻外,其他地方均以种一季中稻居多,约占全自治区水田的60%。1952年,单季稻面积还占水田的42.2%,复种指数只有148%。随着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从1958年开始,双季稻逐渐扩展,到1975年全自治区双季稻面积扩大到141.33万公顷,占水田面积的84.7%。至1992年,双季稻面积为115.61万公顷,占水田面积73.49%。
(2)旱地。1992年广西旱地面积为103.77万公顷。历史上最多是1958年曾达到98.14万公顷,以后都在87万公顷至98万公顷之间浮动。旱地分布在低缓的丘陵、台地的坡上,以及岩溶山区的坡麓与㟖场。广西70%的旱坡集中分布在南宁、百色、柳州、河池4个地区,基本上没有水利灌溉,60年代以后出现了少量水浇地。由于旱地经常受干旱威胁,特别是岩溶地区的山㟖地,大部分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地,既旱又涝,产量极低而且很不稳定。不少山区进行了砌墙保土,逐步加强旱地农田基本建设,改善旱地生产条件,提高旱地的利用率。

☚ (一)农业用地演变及其现状   2.园地 ☛

1.耕地

1.耕地

(1)水田 (平川田)。面积456.87平方公里,占耕地总面积的22.57%,集中分布于抚宁、乐亭、唐海县境内,昌黎、秦皇岛市区及滦南县水田面积有限。大部分水田多为新中国成立后引河灌溉种植水稻或以种稻为主的水旱轮作区。耕作历史部分近百年,绝大部分仅20~30余年 (抚宁、唐海),部分仅5~6年(乐亭县),由于播种面积受淡水资源限制,生产状况极不稳定。
(2)水浇地。河北岸段多系滨海水浇地类型。全岸滨海水浇地面积为330.87平方公里,占耕地总面积的16.34%,其中72%以上的水浇地,分布在滦河口以东的滨海平原,不足28%的水浇地分布于乐亭、唐海、丰南、滦南及黄骅岸段,而且受淡水资源条件限制,产量极不稳定。
(3)旱地。全省岸段旱地总面积为1 236.8平方公里,占耕地总面积的61.09%,分布于沿海9个市县两个农场,其中滦南、丰南沿海旱地及南部岸段之旱地分别受风沙土质及盐碱条件限制,仍然处于广种薄收的粗放型经营局面,产量低而极不稳定,干旱年份有种无收情况仍很严重。

☚ (三)土地利用   2.园地 ☛

1.耕地

1.耕地

受高寒干旱等自然因素的制约, 青海省土地垦殖率很低, 全省共有耕地68.80万公顷❶,占全省面积的0.95%, 主要分布在黄河及湟水河谷、共和盆地、 柴达木盆地, 其中25度以上坡耕地面积3.3万公顷。 全省人均占有耕地0.14公顷, 耕地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省境东部, 农业开发最早, 耕地约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73.15%, 其中77.80%以上为山旱地, 水浇地只占22.20%。 青海湖环湖地区及柴达木盆地的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的23.20%, 大多有水利设施, 水浇地占耕地面积一半以上, 这些耕地多是新中国成立后由国营农牧场开垦的。青南高原地处高寒,耕地面积少, 且分布零散, 仅占全省耕地的3.65%。
青海省水浇地是耕地中最好的土地, 面积20.89万公顷, 占耕地总面积的30.36%。 主要分布在东部海拔1 700~2400米的河谷和柴达木盆地2 800~3 000米的戈壁前缘细土平原。 海南台地海拔较低的黄河河谷及其两岸3 100米以下的滩地。 青海东部地区水浇地, 水热条件好, 是稳产高产的粮、 油生产基地。 柴达木盆地水浇地集中分布于格尔木、 马海、诺木洪、香日德、德令哈、 希里沟、赛什克、 察汉乌苏、 夏日哈等地, 是青海省商品率较高的粮食生产基地。
青海省旱地面积有47.13万公顷, 占耕地总面积的68.5%。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河湟流域河谷两侧的山区。 根据土地利用自然条件和习惯, 东部山旱地分为三类: 即低位山旱地 (浅山地), 海拔2 000~2 500米, 为梁状或塬状丘陵沟壑, 气候温暖、 干旱缺水,植被稀少, 土壤为栗钙土或灰钙土, 水土流失严重,产量低而不稳; 中位山旱地 (半浅半脑地), 海拔2400~2 700米, 地势平缓, 气候温凉, 雨热条件较协调, 土壤为栗钙土和暗栗钙土, 土层深厚, 作物产量比较稳定; 高位山旱地 (脑山地), 海拔2 700~3 200米, 气温偏低, 湿度较大, 无霜期短, 土壤肥沃, 以暗栗钙土和黑钙土为主, 只能种植青稞、 小油菜等生长期短的作物。
全省有菜地面积0.79万公顷, 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15%, 主要分布在海东地区及西宁市郊区。
全省以县为单位计, 耕地面积在6.67万公顷(100万亩) 以上的有互助、 湟中2县, 3.33万公顷(50万亩) 以上的有大通土族回族自治县、 民和土族回族自治县、乐都、 化隆回族自治县、 门源回族自治县 (以下简称县)、 贵南6县。

☚ (三)土地利用现状   2.园地 ☛
0002549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0:3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