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气温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气温

1.气温

全省年平均气温分布等值线基本呈东西向,南高北低,最大差值约2.7℃。冬季各月平均气温基本为纬向型,0℃等温线在苏北灌溉总渠以北约30千米一线,该线以北低于0℃,以南高于0℃。春季的平均气温基本为经向型,即东部低西部高,东西温差约2.5℃。夏季气温内陆高于沿海,苏南高于苏北,长江以南7月份平均气温达28℃以上,淮北及盐阜沿海在27℃以下。秋季月平均气温又转为纬向,南北温差逐渐拉大。
1月份是江苏省的最冷月。除太仓、苏州等苏南南部区域平均最低气温在0℃以上,其他地区都在0℃以下,其中淮北低于-4℃,江淮之间为-3.0~-1.0℃,沿江、苏南在-1.0℃左右。极端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冷空气多次连续侵袭本省时的1、2月份,如1954年年底的一次强寒潮后,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出现持续10多天的雨雪天气,气温下降,致使1955年1月初南京的日最低气温达-14.0℃,为有气温观测记录70多年来的最低值。1969年2月初苏北大部分地区的极端最低气温也是在1月份持续低温天气过程的影响下,又再次遭冷空气入侵所造成的(表1-2-1)。

表1-2-1 各地极端最低气温及出现时间

地 名极端最低气温
(℃)
出现时间
赣 榆
徐 州
淮 阴
射 阳
扬 州
启 东
-19.5
-23.3
-21.5
-15.0
-17.7
-10.8
1969年2月6日
1969年2月6日
1969年2月6日
1969年2月6日
1955年1月6日
1958年1月16日

(续)

地 名极端最低气温
(℃)
出现时间
南 通-12.7
-10.8
1931年1月10日
1969年2月6日
南 京
常 州
-14.0
-15.5
1955年1月6日
1955年1月6日
苏 州-12.0
-9.8
1931年1月10日
1958年1月16日

7月是江苏的最热月,全省除赣榆外,月平均最高气温都在30℃以上,但沿海低于内陆,最热区在苏南西部,气温达32℃以上。极端最高气温除沿海和太湖、洪泽湖等较大水体附近地区在38℃左右,其他大部分地区都超过39℃或40℃(表1-2-2)。

表1-2-2 各地极端最高气温及出现时间

地 名极端最高气温
(℃)
出现时间
赣 榆39.91955年6月19日
徐 州43.3
40.1
1928年7月15日
1955年6月19日
淮 阴41.0
39.5
1934年7月12日
1966年8月8日
射 阳39.01966年8月8日
扬 州44.0
39.1
1933年7月16、 17日
1967年8月27日
启 东38.71978年7月7日
南 通42.2
38.2
1934年7月12日
1978年7月9日
南 京43.0
40.7
1934年7月13日
1959年8月22日
常 州39.41978年7月10日
苏 州41.0
38.8
1934年7月12日
1978年7月7日
☚ (二) 热量资源   2.气温年、日变化 ☛

1.气温

1.气温

(1) 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全省为 16.2 ~19.7℃, 南高北低, 于都最高, 铜鼓最低, 南北温差3.5℃。地区分布是: 九江、景德镇和宜春地区西北部及上饶地区北部和东部、吉安地区北部和西部、抚州地区大部、赣州地区东部年平均气温为16.2 ~17.9 ℃, 鹰潭到横峰一带均在18℃以上, 是该地区年平均气温的暖中心区。资溪为17℃, 是该地区年平均气温最低值。吉安、赣州两地区大部年平均气温为18.0~ 19.7℃, 其中章贡、信丰、会昌和于都等县(区) 均在19℃以上, 是全省年平均气温的最高区。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以武夷山为例, 永平(海拔80米) 年平均气温为18.0 ℃, 桐木关 (海拔1 815.5米) 为10.5 ℃。从永平到桐木关高度相差1 742米, 年平均气温下降7.5℃。月平均气温: 各月平均气温的年变化是以1月为最低, 7月为最高。一般年份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要比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高20℃以上。详见表1-2-1。
全省1月平均气温为3.7~8.6 ℃, 南高北低, 寻乌最高, 彭泽和瑞昌最低, 南北温差4.9℃。地区分布是: 赣北为4~6℃, 赣中为5~7℃, 赣南为7~9℃。7月平均气温为27.0 ~ 29.9 ℃, 南低北高, 贵溪最高, 崇义和全南最低, 南北相差2.9 ℃。地区分布是: 铜鼓、婺源、宁冈、资溪和赣南南部、西部7月平均气温为27.0~28.0℃; 九江市大部、上饶地区东北部、宜春和吉安地区西部、抚州地区中部、赣州地区东部、西部为28.1~29.0℃; 九江、都昌、宜春和吉安地区东部、上饶地区大部、抚州地区北部、南部、赣南中部为29.1~29.9 ℃。全省气温年较差为18.6~25.2 ℃, 北部大, 南部小, 瑞昌最大, 寻乌最小, 相差6.6 ℃。地区分布是: 赣北气温年较差为23.1~25.2 ℃, 赣中为22.1 ~24.0℃, 赣南为18.6~22. 0 ℃。全省年气温平均日较差为6.7~10.6℃, 婺源最大, 星子最小, 相差3.9℃。地区分布是: 赣北年气温平均日较差为6.7~8.0℃(其中鄱阳湖区, 是全省日较差最小地区), 赣中和赣南为8.1~10.6℃。全省春季 (4月) 气温平均日较差为6.8~10.1℃,夏季 (7月) 为5.9~12.0℃, 秋季 (10月) 为7.1~11.9℃,冬季(1月)为6.6~10.9℃。夏、秋两季的气温平均日较差大于春、冬两季。山区大于平原。气温日较差随高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到一定高度后又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气温日较差较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海拔50~500米的丘陵山地。如婺源、德兴、修水、资溪和宁冈等地的气温日较差都在10℃以上。
(2)最高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全省为20.9~24.7℃,南高北低,自北向南逐渐增高,最高出现在会昌,最低出现在湖口和星子,相差3.8℃。地区分布是:赣北北部年平均最高气温为20.9~22.0℃,赣南大部为24.1~24.7℃,其他地区为22.1~24.0℃。极端最高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7.5~44.9℃,北高南低。地区分布是:九江市、上饶、吉安、抚州三地区大部、宜春地区东部、萍乡、南康和章贡区年极端最高气温在40℃以上,其中以修水1953年8月15日44.9℃为全省最高值;赣州地区大部、宜春地区西部、北部及婺源、波阳、资溪、遂川、莲花、安福等地稍低,在37.5~39.9℃之间,安远最低为37.5℃。年极端最高气温40℃以上的年份有1951、1952、1953、1957、1958、1959、1961、1963、1966、1967、1968、1971、1976、1978、1980、1983、1988、1989、1990、1991、1992和1995年等。大都是在7、8两月。最高气温也是随着高度升高而降低。如武夷山永平年平均最高气温为23.3℃,桐木关为14.6℃。桐木关比永平低8.7℃。
(3)最低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全省为12.4~16.0℃,南高北低,赣州和于都最高,铜鼓最低,相差3.6℃。地区分布:吉泰盆地和赣州盆地为全省年平均最低气温较高的暖区,为15~16℃,而九江市西部、宜春地区西北部、上饶地区东北部和乐安、资溪较低,为12~13℃,其他地区在14℃左右。极端最低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分布较有规律,南部高,北部低。如彭泽1969年2月6日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8.9℃,为全省之最。地区分布:上饶、宜春两地区北部及九江市大部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3~-10℃;吉安、抚州两地区和上饶、宜春两地区南部为-10~-6℃,其中资溪为-13.2℃;赣州地区一般为-6~-4℃,其中崇义为-8℃。年日最低气温≤0℃日数:全省平均为7.4~41.6天,婺源最多,赣州最少,相差34.2天。在地区分布上,赣北多数年份的年日最低气温≤0℃日数为15~45天,武宁达57天,婺源最多达65天;赣中多数年份为10~35天,乐安最多达51天;赣南多数年份为5~20天,崇义最多达41天。最低气温同最高气温一样,也是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如武夷山永平年平均最低气温为14.0℃,桐木关为7.8℃。桐木关比永平低6.2℃。

☚ (二)热量资源   2.各种界限温度及积温 ☛
0003130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3: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