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干菜调味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干菜调味品

1.干菜调味品

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 干菜、调味品基本上由供销社经营, 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 自由购销阶段 (1949—1960年)。新中国成立不久, 省合作局及省合作联社即组织所属企业开展黑木耳、黄花菜、辣椒干、花椒等干菜、调味品经营业务。私营和个体商贩在干菜、调味品市场占有较大份额。全省供销社干菜调味品经营额, 1951年购进仅70万元, 销售仅6万元。1952年分别为237万元和127万元。1960年, 购进额为2 658万元, 省外调入753万元, 销售额为5 362万元, 调给省外299万元,供应出口118万元。
(2) 计划调节阶段 (1961—1979年)。1961年,按照国务院规定, 陕西确定将黑木耳、辣椒干、花椒、小茴划为二类农副产品, 实行派购和奖售政策。规定每收购50千克黑木耳, 奖售粮食12.5千克,1963年又改为奖售粮食25千克、棉布13.33米、食糖1.5千克; 每收购50千克辣椒干奖售粮食5千克,1962年改为奖售粮食25千克、工业品 (按收购额)30%; 1963年, 在主产区宝鸡、陇县、凤翔、富平、兴平、耀县、大荔等县和宝鸡市、咸阳市实行派购,奖售改为粮食15千克, 化肥27.5千克, 卷烟10盒;每收购50千克花椒奖售棉布3.33米; 每收购50千克小茴奖售棉布3.33米, 工业品 (按收购额) 8.5%。1963年, 省人民委员会将黄花菜列为二类商品, 每收购50千克奖售化肥10千克, 棉布1.67米。1980年,主要干菜、调味品由二类改为三类商品, 奖售政策停止执行。1961—1979年, 全省供销社系统干菜调味品经营额有过起伏。最低的1963年, 购进638万元,省外调入332万元, 销售1 039万元, 调给省外185万元,供应出口61万元。1979年,纯购进和纯销售额分别为1 823万元和2 289万元, 比1960年分别下降31.4%和57.3%, 省外调入、调给省外和供应出口分别为759万元、610万元和288万元, 比1960年分别增长0.8%、104%和144.1%。实行计划经营的19年间, 年均购销额分别为2 040万元和3 204万元,比新中国成立后自由购销阶段平均购销额分别增长71%和84.1%。
(3) 市场调节阶段 (1980—1996年)。1980年开始,省政府先后放开黄花菜、黑木耳、辣椒干、小茴和花椒等的购销价格和计划管理。80年代供销社干菜调味品经营额稳步增长,90年代前半期购销先增后减, 市场份额下降。1985年, 供销社干菜调味品购进和省外调入分别为6 494万元和1 088万元, 比1979年分别增长2.56倍和0.43倍; 销售4 235万元,调给省外3 028万元, 供应出口1 400万元, 比1979年分别增长0.85倍、3.96倍和3.86倍。1990年, 纯购进为7 704万元, 省外调入942万元, 比1979年分别增长3.23倍和0.24倍; 销售为6 097万元, 调给省外3 923万元, 供应出口1 178万, 比1979年分别增长1.66倍、5.43倍和3.09倍。1992年, 购进、销售分别为13 893万元和4 899万元。1995年, 购进、销售分别为8 683万元和2 828万元。1980—1996年年均购进8 085万元, 年均销售4 306万元, 比计划调节时期分别增长2.96倍和0.34倍。

☚ (八)其他农副产品购销   2.茶叶 ☛
0002736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8:2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