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农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农业

1.农业

从全市经济总体看,鞍山农业经济所占比重较小。其发展主要是在近20年时间内。农村改革开放以来,鞍山市坚持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基础地位,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粮食和副食品由70年代以前的短缺,到80年代的自给,进入90年代出现剩余,大量销往到外省、市乃至国际市场。到1997年,农业总产值实现45亿元,比1977年的6.1亿元翻了近3番,年平均增长10.5%。粮豆总产量达115万吨,比70年代末期的55万吨增长1倍多。蛋、肉、禽、菜、鱼产量和商品量持续增长。生猪饲养量突破280万头,肉蛋鸡饲养量突破5 600万只,牛饲养量突破40万头,珍禽、野生动物的饲养也向多品种、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蔬菜产量达108万吨,水果产量达到18万吨,禽蛋产量达到13.4万吨,淡水鱼产量达到15万吨。岫岩、海城、台安分别被国家和省列为黄牛生产基地,绒山羊、瘦肉型猪和蛋鸡生产基地;鞍山地区还被农业部命名为南果梨之乡。鞍山是全省最早提出和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地区之一。经过几年努力,已形成优质米、饲料、温室蔬菜、蛋鸡、肉鸡、肉牛、生猪、南果梨、优质苹果、食用菌10大主导产业和花卉、经济动物、珍稀水产品、山野菜、板栗5个新兴产业。这15个产业占全市农村经济份额的70%以上,成为鞍山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并已建成一批跨地域、集约化农业商品基地。如优质米基地、温室蔬菜基地、优质果基地、肉食和蛋鸡基地、肉牛饲养基地、生猪饲养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经济动物和珍稀水产品养殖基地。已建成一批大规模、高科技、外向型、效益好的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形成20多个特大型经济体系。如辽河饲料集团已有下属企业81家,年生产饲料44万吨,转化粮食26万吨,产值达15亿元,在国内同行进入第三,省内第一。

☚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2.乡镇企业 ☛

1.农业

1.农业

1949年全市粮食总产量仅为9.35万吨,平均公顷产只有900公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粮食播种面积虽然减少,但是由于充分利用非耕地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粮食产量,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65万吨以上,由粮食调入市转变为粮食调出市。农副产品产量不断增加,1996年,蔬菜总产量60万吨,水果总产量3.66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8.06万吨,蛋类总产量达到5.4万吨,淡水鱼总产量达到3.2万吨,除满足本地区消费以外,大量产品销往外地。全市建立起粮食、蔬菜、淡水鱼、瘦肉型猪、肉牛、肉鸡、果品、用材林、种子、柞蚕10大商品生产基地,形成以沈旦玉兰肉鸡加工厂、辽阳祖代猪场、辽阳思味特饮料公司、灯塔绿宝集团、辽阳 “杨月季” 园艺有限公司等11个企业为龙头的11条农业产业化链条。

☚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2.乡镇企业 ☛

1.农业

1.农业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具有朝阳特色的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果业等4大支柱产业。1996年,朝阳的农业产值达41.4亿元,比1949年增长39倍; 全市霜期农业产值达20.2亿元,比1991年增长了7.1倍; 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 833元,“八五”期间年平均递增19.7%。
(1)种植业。朝阳种植业历经数载风雨坎坷,终于摆脱了“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的落后局面,开始向“两高一优”的商品农业进军。高粱、玉米、谷子、小麦、棉花、油料、烟草、蔬菜等作物四野铺青。1996年粮食产量实现16.3亿公斤,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为稳定粮食产量,朝阳以开发小麦生产为中心,由小范围普及推广到量的扩张、质的突破。尤其在近5年,小麦播种面积连续稳定在6.7万公顷以上,1993年小麦产量达到21.31万吨,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全市围绕小麦开发,采取了平整土地、兴修水利、深耕细作、适时早播、节水灌溉、机播机收等一系列措施,变革了朝阳耕作制度,麦田开发基本建成了“吨粮田”或“双江田”,小麦吨粮田被誉为“东北的新曙光”。“八五”时期,高产值作物开发面积连年突破20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此外,各地充分利用时间差、空间差、不同地层肥力差,立体利用光热资源,大力推广间混套复种技术,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现了一地两熟、三熟,延长了作物在田间的生育期。在蔬菜生产上,朝阳市大力发展温室大棚,进行蔬菜反季生产,以改变南菜北运局面。到1996年末,全市保护地纯面积已达到1.1万公顷,鲜细菜总产量140多万吨;地膜覆盖面积达到5.1万公顷。北票市温室大棚以生产“个大、皮厚、色正、味美、耐储运”的西红柿而远近闻名,创大棚蔬菜、批发市场、西红柿产量3个“东北之最”。由于种植业特别是温室蔬菜的发展,带动了农产品市场的繁荣,北票市五间房庄头、朝阳县柳城、凌源市八里堡蔬菜批发市场正在逐步发展成为区域性较大的中心批发市场和北方鲜细菜的集散地。产品南销京津唐,北销辽吉黑。现已成为朝阳农业经济的新兴产业。
(2)畜牧业。畜牧业是朝阳市农业经济的重头产业。主要畜禽品种以猪、牛、驴、羊、禽、兔、蜂等为主。1992年,中共朝阳市委、市政府把畜牧业确定为全市农业五大开发项目之一,畜产品产量开始全面增长。1996年生猪出栏146.22万头,比1992年增长1倍;牛出栏22.54万头,比1992年增长390%;羊出栏60万只,比1992年增长60.4%;1996年肉类总产量20.90万吨,比1992年增长111%;禽蛋总产量7.29万吨,比1992年增长97.6%;奶类总产量5 989吨,比1992年增长25.4%,成为辽宁省畜产品出口的主要产区。为提高全市畜牧专业化、集约化生产水平,改变朝阳冬季“鸡不下蛋、猪不长膘”的历史,“八五”以来,全市霜期畜牧业开发战略启动实施。通过普及简易标准保温畜禽舍饲养,带动了朝阳“四良一防” (良种、良舍、良料、良法、防疫灭病)综合配套技术的普及。到1996年末,全市累计建成简易标准保温畜禽舍46万个。保温畜禽舍内,畜禽全年增长,猪日增重比传统舍饲增加0.8~1.84倍。朝阳市所辖的北票、凌源、建平、喀左等县(市)均被列为全省秸秆养牛示范县,涌现出一大批畜牧生产专业户、专业村、养殖小区。进入“九五”以来,朝阳畜牧业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龙头建设为重点的指导思想下,开始向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的格局推进。猪、牛、羊、禽、兔、蜂6大畜禽商品生产基地正在筹建,猪、鸡、蛋鸭、鹅、肉牛、肉羊、肉驴、兔、蜂、奶生产正在向产业化方向推进。
(3)林业。朝阳历史上曾有“绿色王国”之称,近代却因植被和生产力遭到严重的破坏,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森林覆盖率仅有3.9%。为使绿色重回朝阳大地,朝阳人民在响应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号召下,向荒山秃岭开战,大搞植树造林,绿化山河。1981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视察朝阳,亲自走访了大屯乡稗子沟村,并赠送朝阳人民白皮松树种,希望朝阳大力发展种树种草。到1996年末,朝阳有林面积已达76.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上升到33.6%,林木蓄积量达911.4万立方米,是新中国成立前的5倍多,全市60%的荒山秃岭旧貌换新颜。3万公顷的人工松林区,号称亚洲人工林之最。随着绿化面积的不断扩大,提高林业生产经济效益摆上了重要的日程。朝阳是全国4大山杏产地之一,根据山杏、大扁杏、大枣耐干旱,适应性强的特点,从1993年开始,朝阳每年新发展以山杏、大扁杏、大枣为主的经济林11.1万公顷。全市新栽经济林累计面积达到23.3万公顷,经济林累计保存面积达到33.3万公顷,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景观效益于一体。
(4)果业。果业是朝阳农业经济的主要致富产业之一。80年代以来,朝阳人民充分利用丘陵山区多坡宜果的特点,扬长避短,退耕还果,开发荒山,特别是最近几年的长足发展,果树面积迅速增加,保存株数同步增长,农村人均果业收入逐年增多。开发果业作为农业5大开发中的重点项目,在坚持发展与提高和栽管并重原则的基础上,全市还大力推进了果园标准化管理。在管理上增强科技意识,加大投入力度,推动了果业向名、优、特、新方向发展的步伐。早在70年代,朝阳就被国家列为全国苹果出口基地之一,“国光”苹果曾在全国优质果评比中名列第一。到1996年,全市果树总面积已达到14.6万公顷,总株数8 500万株,结果树3 300万株,每年果树高接换头达500万株,水果总产量达到40万吨。

☚ (二)农村发展成就和水平   2.乡镇企业 ☛

1.农业

1.农业

东陵区农业已基本上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化,并走上了 “两高一优” 的发展道路,开始了农业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和自身的深刻革命。1996年与1964年相比,全区粮豆播种面积减少6 700公顷,但粮豆总产量已由7 600万公斤,增长到2.14亿公斤。单产由175公斤增长到445.5公斤。改革开放前,全区每年要吃国家返销粮600多万公斤,现在每年向国家贡献6900万公斤。东陵区自建区时起,就是沈阳市重要的副食品基地,商品菜和鲜奶在全市供应量始终保持在30%~50%。1996年与1964年相比,全区蔬菜种植增加了1 330多公顷,品种由127个增加到近200多个,蔬菜总产量由15万吨增加到37万吨,总产值由1 500万元增长到11 387万元 (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畜牧业生产已上升到大农业主体地位。全区畜牧业产值已由建区初的200多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近10%上升到2.3亿元 (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占农业总产值的47%。在林业生产方面,全区成林面积由1964年的2 667公顷增长到1996年的3万公顷; 森林覆盖率由3%以下上升到16.5%; 林果面积由1964年的1 200公顷发展到4 000公顷; 果品产量由不到200万公斤增长到818.4万公斤。在建立特区后开展的 “3-5-8” 造林绿化工程中,全区共完成植树造林3 667公顷,新发展果树2 267公顷,早在1993年就实现了平原绿化达标,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区。1996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4.9亿元 (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比1964年的0.3亿元增长15倍,比1978年的1.3亿元增长2.8倍,比建设特区前的1987年的2.9亿元增长69%。同时,农业新技术和优良品种的应用不断扩大,覆盖率达90%以上,全区高产示范面积达667公顷。蔬菜保护地已发展到1 560公顷,全区有8个乡镇实现了以推广农业机械化为主要内容的统种分管,面积达8 667公顷。农业综合开发初见成效,共改造中低产田3 330余公顷,农副产品深加工有了很大的发展,全区农副产品购、销、运、加、储企业已发展到350多家,加工产品达20余种,还建成了3座大型冷库,总储量达6000吨。

☚ (二)经济发展状况   2.乡镇工业 ☛

1.农业

1.农业

1949年,新民农业总产值只有2000多万元,经过40多年的奋斗,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建设,实行强度开发,建立服务体系,到1996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36.2亿元,是1949年的181倍。粮食产量稳定在7亿公斤左右,是1949年的7倍多。90年代以来,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突出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农业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建成一批专业化、集约化的商品生产基地。即:以梁山、柳河沟等乡镇为主的西瓜生产基地,面积达3万公顷;以大柳、公主屯等乡镇为主的蔬菜种子生产基地,面积达9 667公顷;以繁育新品种为主的大田种籽生产基地,面积达3.3万公顷;以周坨子、红旗等乡镇为主的葡萄生产基地,面积达5 930公顷;以三道岗子、兴隆堡等乡镇为主的肉鸡生产基地,年出栏肉鸡5.93万吨;以东蛇山子、三道岗子等乡镇为主的生猪生产基地,年出栏量达86.7万头,以大喇嘛乡为主的蛋鸡饲养生产基地蛋鸡存栏达584.7万只,年产鲜蛋6.15万吨;以前当铺、张屯、法哈牛等乡镇为主的淡水鱼生产基地,放养水面达3 251公顷,年产鲜活鱼2.4万吨;以法哈牛、柳河沟、红旗、兴隆堡等乡镇为主的棚菜生产基地,面积达6.6万公顷;以大民屯等乡镇为主的裸地蔬菜生产基地,面积达20万公顷。效益型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一大批专业乡、专业村已经形成,各种农、牧业生产小区发展到230个。

☚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2.农村工业 ☛

1.农业

1.农业

一是粮食生产。1978—1997年20年间,平均年产3.2亿公斤,是1949年的3倍。1980年创历史最高水平,达4.3亿公斤;1996年总产4亿公斤,是历史上第3个丰收年。20年间,平均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4 250万公斤,被国家列为商品粮基地县(市)。二是水果生产。水果总株数由1978年的234万株猛增到1997年的1 100万株,水果年产量由2.8万吨上升到18万吨,成为全省第4大水果产区,曾荣获全省水果大面积丰收奖。苹果占果树总株数的80%,其中红富士、乔纳金等优质果所占比重达30%。三是畜牧生产。1997年与1978年相比,生猪饲养量由62.4万头增加到86万头,黄牛饲养量由5.5万头增加到10.9万头,绒山羊饲养量由0.7万只增加到4.1万只,家禽饲养量由106万只增加到900万只。瘦肉型猪的比重达80%,改良牛比重达70%。畜牧业总产值由2 568万元上升到5.2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0.4%。四是水产品生产。1997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16.5万吨,比1978年增长5倍,比1949年增长24倍;渔业总产值达8.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1.9%。现已开发滩涂养贝1.33万公顷,文蛤、杂色蛤等贝类年产量6.5万吨,享有“世界蚬库”之称。现有养虾场6 670万公顷,浅海筏式养殖7 000台筏,稻田养蟹200公顷。五是创汇农业。全市农产品出口交货额由1978年的915万元,增加到1997年的7.5亿元,出口品种主要有粮油、水果、对虾、文蛤、家种菜、滑子蘑、牛肉、貂皮等。六是农业产业化。庄河市被列为辽宁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市),形成10大商品基地,10大龙头企业,10大批发市场,10大服务体系。专业乡镇12个,专业村120个,专业户10万多户。七是庭院经济。全市有80%的农户搞起了庭院经济,其中生态楼式庭院经济发展到6 500户。

☚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2.农业科技 ☛

1.农业

1.农业

在昌图农业中,粮食生产是重头戏。昌图人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农业的首位,不断增加投入,保证了粮食生产的稳步增长。据统计,1949—1996年全县累计生产粮食3 236.9万吨,年均产粮67.4万吨,年均产量是1949年粮食产量的2.56倍。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粮食发展更为迅速,累计生产粮食1 831.4万吨,年均产粮130.8万吨; 贡献商品粮1 202.3万吨,年均贡献85.9万吨。1984年、1988年、1990年、1992年、1993年和1996年,粮食总产6次突破150万吨大关,其中1990年粮食总产实现165万吨,向国家交售商品粮100万吨,商品率高达70%,农民人均交粮1.5吨,户均交粮7吨,均创历史最高水平。以1988年为例,昌图用占全国1/430的耕地,生产出占全国1/262的粮食,贡献占全国1/56的商品粮。昌图县多次被国家和辽宁省授予粮食生产、交售商品粮先进县的光荣称号,1990年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誉为向国家贡献商品粮的 “共和国之最”。全县在大抓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畜禽饲养业。到1996年经济作物达到3.5万公顷,其中花生、烤烟、甜菜面积分别达到0.41万公顷、0.4万公顷、0.42万公顷。经济作物面积比1978年增长68.8%,实现产值2.76亿元,粮食和经济作物比例达到84.7:15.3。突出抓了黄牛、白鹅、肉鸡等草食畜禽开发。到1996年肉类产量达到14.26万吨,牧业实现产值8.70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5.1%。蔬菜产量达到74万吨。食用菌栽培面积达10万平方米,食用菌5 000吨。全县已建立起了以果品、甜菜、烤烟、花生、肉鸡、黄牛、蔬菜为主的多种经营基地150个,出现各类专业乡29个,专业村287个,专业户5万个。各具特色的农业多种经营格局初步形式。

☚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2.农村基础设施 ☛

1.农业

1.农业

河北省垦区种植业中以粮食作物为主,粮食作物中又以小麦、水稻、高粱、玉米、大豆、马铃薯等为主。坝上各场受气候条件影响,只能种春小麦、莜麦、马铃薯。冬小麦种植比较普遍,坝下各场均有种植。水稻是河北省农垦主要的高产细粮作物,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50%以上,主要分布在水资源条件较好的柏各庄、芦台、汉沽、乐亭等场。高粱在农垦种植已有悠久的历史,坝下各场均有种植,主要集中在滨海区农场。大豆种植范围遍布全省所有农牧场。玉米在各场均有分布,可分为坝上牧场青贮玉米区,冀东农场春玉米区和冀中、南春、夏玉米区。农垦系统种植的油料作物主要品种有胡麻、油菜、向日葵等,胡麻和油菜主要分布在坝上地区各农牧场,向日葵由于其耐盐碱性,主要集中在低平原区和滨海平原区。农垦林业主要分布在坝上农牧场,特别是御道口牧场,果树生产从无到有,发展较快,主要集中在沿海各农牧场。
农垦畜牧业发展较快,初步建立了畜牧技术、良种繁育和疫病防治体系,草原建设有所加强,饲料工业起步,目前全系统共有草场12.77万公顷,主要集中在坝上牧场。畜牧业是坝上农牧场的传统产业,以放牧为主,粗放经营,主要有马、牛、羊等,坝下农牧场主要饲养奶牛,以玉米、高粱秸秆、稻草为主要饲料。
1966年以前,农垦系统仅个别农场有零星水产养殖,总产量不足300吨,近年来,发展迅速。目前农垦的水产养殖和捕捞等主要集中在沿海和近海的柏各庄、乐亭、中捷、南大港等农场。主要经济鱼类有草鱼、鲢鱼、鳙鱼、鲤鱼、棱鱼等,近年来引进的日本白鲫、青鱼、尼罗罗非鱼等新鱼种,适应性很强,是人工放养的好鱼种,已在农场安家落户。除鱼类资源外,尚有丰富的水生动、植物资源,据调查有挺水植物9种,沉水植物11种,漂浮植物4种,浮叶植物3种,底栖动物17种,浮游生物 (主要是藻类)21种,芦苇和菖蒲是最主要的水生经济植物。水生经济动物有草虾、青虾、兰蛤、无龄蚌、圆田螺、中华绒螯蟹等,人工养殖主要以对虾为主,近年来沿海各场又开始养棱鱼、罗非鱼、河豚等,发展态势良好。

☚ (二)农牧场分布与产业结构   2.第二产业 ☛

1.农业

1.农业

(1)种植业。1949年冀衡农场种植粮食作物20公顷,公顷平均只有232.5千克。1950年农业部要求国营农场的作物产量高于当地群众同等土质的作物产量。1952年永年、冀衡、保定、汉沽4场种植面积0.25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0.18万公顷,平均公顷产2 670千克,高于群众种植作物产量。1957年全省12个国营农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64万公顷,总产29 324吨,平均公顷产1 792.5千克,高于本地农村产量1倍以上。1958—1960年生产下降,1961年后生产回升。“文革”十年间生产水平再度下降,年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29万公顷,总产15.1万吨,平均公顷产1 818.6千克,比1965年单产下降了12.17%。1979年粮食总产达到28.4万吨,公顷3 187.5千克,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80年代粮食作物面积略有减少,单产、总产水平持续稳定增长。1996年,粮食播种面积达92.90千公顷,总产量达446 977吨,平均公顷达到4 812千克,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水稻是农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河北省国营农场粮食生产中的一个优势。水稻年均种植面积占农场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0%~30%,占全省水稻面积的20%左右; 稻谷产量占农场粮食总产量的45%~60%,占全省稻谷总产量的20%~30%。主要产于柏各庄、芦台和汉沽三场。
1950年只有芦台农场种植水稻,面积0.11万公顷,公顷产2 355千克,总产量2 559.3吨。此后,汉沽、中捷等场也相继种植水稻,至1959年达1.41万公顷,分布在柏各庄、芦台、汉沽、中捷、南大港、青县农场。1965年水稻面积为历史最高年份,达到2.76万公顷,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41.6%,占农垦粮食作物总产量的63.4%。平均公顷产3 142.5千克; 总产量达到867 993吨,此后水稻面积因干旱而减少,直到70年代末,全省农垦水稻面积一直在1.8万公顷左右。1979年以后,由于灌溉管理技术改进、优良品种更新和薄膜育苗、旱育稀植、药剂除草等科学技术的推广,水稻生产逐步发展。1980—1988年,水稻年均播种面积2.33万公顷,公顷产6 525千克,总产15.2万吨,分别比70年代年均值增长26.4%、42.2%和79.9%。1990年水稻播种面积达到2.59万公顷,平均公顷产7 575千克,总产达到19.6万吨。至1996年,水稻播种面积达到3.19万公顷,总产达到29.2万吨,同时,由于大面积推广新技术,加强田间管理,改良和引进新品种,从而使单产也有较大幅度提高,平均公顷达到9190.5千克,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2)畜牧业。50年代,农场畜牧业以养猪为主,坝上牧场的以养马、牛、羊为主,大牲畜由场公养,猪、羊以公养为主。鸡、鸭以户养为主。1966年后坝上牧场重点发展马。70年代和80年代,农场在稳定猪生产的前提下发展奶牛,牧场压马上牛羊,农牧场牛、羊出现较大发展。鸡鸭禽类主要由户饲养,农牧场经营种禽并负责孵化,禽蛋生产成倍增长,此外,一些场还饲养部分貂、兔、鹿、蜂等。
奶牛主要分布在芦台、汉沽、大曹庄、中捷、南大港农场、保定畜牧场和察北、沽源、御道口牧场,芦台农场从1952年开始陆续引进滨州、三河、荷兰黑白花母牛,美系荷兰、日本黑白花、娟姗种公牛,进行杂交改良。1979年后利用优良种公牛冷冻精液选种选配、横交固定、自群繁育与导入高产基因相结合,1984年通过省级鉴定,定名为中国黑白花奶牛芦台类群。保定畜牧场、中捷、汉沽、南大港、大曹庄农场主要饲养黑白花奶牛和少数滨州牛。1952年农垦系统奶牛存栏209头,1980年5 690头,1988年奶牛存栏14 089头,牛奶总产26 773.8吨,分别比1980年增长1.47倍和1.95倍。1996年全系统奶牛存栏1.57万头,牛奶产量大幅度上升,达到39 006吨,为历史最高水平。
50年代初农场开始养猪,但以自食和造肥为主。1955年后商品猪发展较快,1958年猪存栏达到2.5万头,1959年国家要求农场成为出口农畜产品基地,并下达1959—1961年出口冻肉任务,70年代猪发展较快,1973年芦台农场杂交繁育形成瘦肉率达56.06%的“芦白Ⅱ号”,先后在河北、河南等18个省市推广。1977年末全系统猪存栏最高达102 607头,出栏肥猪50 135头,后因养猪经济效益降低,80年代养猪量下降。1988年末存栏46 674头,出栏28 928头,1990年存栏31 224头,出栏29 464头,1996年存栏6.5万头。
羊主要分布在坝上牧场,以绵羊为主,绵羊中以细毛羊为主,此外有少量山羊。1959年羊存栏51 946只。1966—1974年,由于经营方针改变,羊群下降。1975年后再度重视养羊事业,羊只发展较快,1979年达到70 672只,产毛257.65吨。1988年最高存栏量达94 280只,其中细毛羊76660只,产毛348.98吨。1990年存栏94 004只,1996年存栏5.91万只,产毛263吨。
农垦系统从1955年开始养鸡。1959—1961年由于出口的需要,鸡、鸭饲养发展迅速。1959年、1960年鸡鸭年末存栏分别达到7.13万只和5.69万只。此后一直在2万只左右,主要以户养为主的蛋鸡。60年代末柏各庄、汉沽农场开始饲养肉鸡出口。70年代后一些场建立养鸡场、养鸭场,禽蛋生产迅速发展。1980年禽存栏22.63万只,产量600吨,1988年存栏58.38万只,产蛋1576吨,1990年达到72.44万只,产蛋4022.9吨,1996年达到108.93万只,产蛋达到6 372吨,产禽肉7 219吨。
(3)水产业。农垦水产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和有水面的柏各庄、南大港、中捷、汉沽、乐亭、青锋等农场。五六十年代多在本地河渠、坑塘及沿海进行捕捞,有少量粗放养殖,一般产量在1 000吨左右。1978—1988年,累计投资10648.4万元,建成淡水养鱼场0.104万公顷,鱼种场32.6万公顷,对虾池0.418万公顷,育苗室8 938立方米水体,冷库储存能力2 530吨,1988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79万吨。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加之国内外需求市场的急剧扩大,农垦水产业迅猛发展。1990年水产总产量为15689.4吨,其中对虾产量1.05吨,养殖水面达到8610.6公顷,而到1996年,水产品总产量已达46 923吨,其中对虾产量为34 159吨,分别是1990年的2.99倍和3.26倍。
(4)林果业。河北农垦系统在御道口牧场独有天然次生林地,其他场均为人工造林,以防护林及四旁植树为主。1958—1965年,共造林0.125万公顷,年均增加180万公顷。从70年代末起,农牧场林业建设发展较快。1978年实有造林面积2 666公顷,到1988年新增造林面积8073.3万公顷,比1978年增长了2倍。1990年实有造林面积1.25万公顷。其中当年植树造林面积0.184万公顷。1996年实有造林面积1.33万公顷。农垦果林50年代面积小,产量低。1958年仅有20.47公顷,年产水果130吨,到1965年果园面积发展到207.6公顷,年产水果610吨,1978年果园面积793.33万公顷,年产水果2030吨。1988年果园面积达到0.196万公顷,年产水果7 100吨。1990年年产水果8 959吨,面积为0.186万公顷。1996年产水果11 454吨,面积发展到0.233万公顷。果树种类以苹果为主,依次为葡萄、桃、梨、枣等。
农垦系统的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体系完备,设备齐全。早在50年代农场一般就设立了机耕队,负责农机的使用、修理、物料供应; 早期使用的农机具大都是从原苏联、匈牙利、捷克、保加利亚等国引进的,至1959年底共有各种农具1 863台,其中整地机械946台,播种机械273台,中耕、施肥机械112台,病虫防治机械31台,收获机械80台 (不包括联合收割机),脱谷、选种机械145台,拖车91辆,其他185台。1962年各种农机具达到2061台。80年代改革开放后,农牧场又陆续引进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的一些农机具。1980年达到2 562台。1984年后兴办家庭农场,个体农机发展较快,1987年省属9大农牧场个体大中型拖拉机占25.2%,个体小型拖拉机占91.5%。1990年农机总动力达到287 763.1千瓦,其中耕作105 379.3千瓦,大中型农用拖拉机1 014台,45065.8千瓦,小型及手扶拖拉机6 683台,59622.5千瓦,小型拖拉机达到了14 709台,联合收割机达到了392台。
国营农牧场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兴修了一大批农田排灌、河道防洪排涝工程和沿海防潮工程。至1988年累计投资1.69亿元,完成土石方和砌体1.48亿立方米,建成灌水干、支渠道926公里,沿海防潮围堤156.7公里,排水干、支渠道1 102.57公里。1990年有效灌溉面积61.98万公顷,机井1922眼。1996年,有效灌溉面积74.9万公顷,机井21 252眼,排灌能力达到594立方米/秒。
国营农牧场有比较雄厚的技术力量,有相当规模的农机设备,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在生产技术、两杂植种、地膜覆盖、盐碱地改造、水稻旱育稀植、养虾养蟹养贝、特种鱼类养殖等技术,多是农牧场先行一步,做出示范,推广农村。40多年来,累计推广农作物良种113万吨,早在70年代推广省农垦科研所育的冀梗1号,成为河北稻区的当家品种,结束了日本品种主宰河北稻区的历史。近年推广农垦所研制水稻高产品系 “90—3”,创造了公顷产13 780.5千克的全国记录。在畜牧生产上推广纯种细毛羊33万只,种马312万匹,良种奶牛1万头,种猪16万头,种鸡200万只。坝上纯种细毛羊曾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河北细毛羊冀垦品系的培育取得成功。张北马、苏高雪马驰名国内外,“芦白”、“芦花”及汉沽黑猪也表现出很好的生产性能。兴办家庭农场后,走种养加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农科教相结合的路子,为农村翻番致富奔小康起到了带头作用。

☚ (三)生产水平   2.农垦工业 ☛
0002432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7: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