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主要作物品种更换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主要作物品种更换

1.主要作物品种更换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北省主要农作物进行几次较大范围的品种更换,其中小麦品种更换7次,玉米、高粱品种更换3次,棉花品种更换6次。每更换一次品种都使产量发生一次飞跃,品质和经济效益也上一个台阶。
(1)冬小麦。第一次品种更换 (1949—1954年)主要推广从农家品种中选出的优质、高产、耐锈品种,取代低产品种。南部麦区以推广蚰子麦为主,中部推广定县72,北部推广葫芦头,华农5号、平原50、石特14、鱼鳞白等品种也因地制宜推广。1954年全省农家良种面积占麦田总面积的比例,由1949年的1.5%扩大到46%左右,小麦亩产由1949年的36.5千克提高到50.9千克。
第二次品种更换 (1955—1963年)。重点推广碧蚂1号,搭配推广碧蚂4号、早洋麦、辛石麦,保留蚰子麦、石特14、定县72,示范农大36、石家庄407、西北54等新选育和引进的品种。碧蚂1号1952年从陕西省引进,1955年逐渐成为主栽品种,中南部麦区推广面积一度达到麦田总面积的50%~80%,后因抗锈性减退和种子混杂退化,1959年后种植面积逐年压缩。
第三次品种更换 (1964—1975年)。重点推广石家庄54、北京8号、农大311,搭配推广石家庄52、衡水6 404,更换碧蚂1号。石家庄54,1974年面积达到54万公顷,占麦田总面积的25.6%。衡水6 404于70年代中期在旱薄盐碱地区每年种植面积近13.33万公顷,成为黑龙港地区小麦主栽品种。1975年全省小麦优种面积251.8万公顷,占麦田总面积的89.5%,平均亩产109千克,比1963年提高1.3倍。
第四次品种更换 (1976—1981年)。以推广泰山1号为主,搭配推广北京10号、东方红3号、科遗麦。泰山1号1976年由山东引进,1979年推广97.8万公顷,占麦田总面积的34%。该品种秆高、不抗寒、感叶锈病,1980年后面积逐年减少。
第五次品种更换 (1982—1986年)。以推广本省自育品种为主,更换泰山1号。1985年冀麦3、6、7、10、15、17号等自育品种面积75.47万公顷,占麦田总面积的30%,当时小麦亩产212.5千克,比1981年翻一番。
第六次品种更换 (1987—1988年)。重点推广冀麦23、24、26号和丰抗8、13号,压缩冀麦7号,淘汰津丰1号。1988年全省小麦平均亩产218.6千克,比1985年提高8%。
第七次品种更换 (1989—1996年)。重点推广冀麦38、36、32、37号,京麦8号,71-3,6021、京411。其中本省培育的品种面积达66.67万公顷以上,占全省麦田面积的1/3。1996年小麦良种面积203.47万公顷,良种覆盖率达93.2%。
(2)春小麦。70年代北部高寒春麦区推广墨西哥小麦 (简称墨麦)。1971年坝上农科所引进墨麦拜尼莫62试种0.07公顷,亩产251千克。1972年在23个县试种亩产200千克以上,是年冬在海南岛加代繁殖33.87公顷。1973年沽源县林源大队3.2公顷墨麦,亩产518.25千克,创坝上高寒地区春小麦高产纪录。1976年全省墨麦发展到32.79万公顷,其中张家口地区23.47万公顷,平均亩产125千克。墨麦对水肥要求高,易感染病害,且品质差,1978年后面积减少,到80年代绝迹。
(3)玉米。玉米生产用种经历以农家品种为主、以常规优良品种为主和以杂交种为主三个阶段。
一是农家品种为主阶段 (新中国成立前后)。面积较大的品种有白马牙、金皇后、英粒子、二苠子、八道楞、灯笼红等。有的农家品种种植时间较长,到七八十年代仍有少量种植。
二是常规优良品种为主阶段 (50—60年代)。50年代初对原有农家品种进行改良和提纯,同时引进春杂1号、石交1号、华农2号等新品种,形成一批常规优良品种在全省推广普及。这些品种一般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比原来农家品种增产显著,且产量稳定。60年代末常规品种占玉米总面积的90%以上,仍是当家品种。
三是杂交种为主阶段 (70年代后)。河北省从60年代初试种双交玉米种,开始推广的主要组合有农大4号、7号,双跃3号,维尔156。种植双交种最早的是怀来县,1962年示范,1963年双交种面积占玉米面积的71%。1967年全省双交玉米发展到147个县的7 403个大队,面积7.09万公顷,占玉米总面积的4.3%。60年代综合杂交种发展较快,冀综1号1966年发展到33.93万公顷,成为中南部夏播主栽品种。
70年代玉米杂交种大发展。1972年杂交种面积50.33万公顷,占玉米总面积的27.6%。其中单交种18万公顷,超过双交种面积。单交种主要组合有群单105、郑单2号、博单1号、丹玉6号。1979年全省玉米杂交种163万公顷,占玉米总面积的70.7%。其中单交种122.05万公顷,占杂交种面积的74.9%。这时期常规品种面积逐年减少,到1979年约67万公顷左右,主要品种是白马牙、金皇后、白八趟等。
80年代后玉米杂交种面积稳定在167万~180万公顷,占玉米总面积的90%左右,主要是单交种。面积较大的组合有京早7号、中单2号、烟单14、丹玉13、掖单2号。进入90年代,单交种面积占杂交种面积的98%,面积较大的组合有掖单12、13、19、4号,烟单14,唐抗5,太合一,丹玉13等,基本淘汰双交种。这期间常规品种面积不到10%,主要品种是白马牙、金皇后和用于救灾的短日期农家品种“六十天还家” 等。
(4)高粱。
一是农家品种为主阶段 (新中国成立前后)。新中国成立后至50年代中期,通过专业研究与群众运动相结合,从地方农家品种中整理鉴定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1950—1958年唐山、承德、张家口地区先后评选出关东青、竹叶青、多穗高粱等十几个农家良种,并组织就地串换,就近推广,逐步替换已退化的老品种。其中抚宁多穗高粱分蘖多、适应性强、早熟丰产,1959年全省推广20万公顷,是50年代后期种植面积最大的高粱品种。
二是常规优良品种为主阶段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这期间在继续整理和评选农家品种的同时,从外省引进一批新品种在适宜地区种植推广。主要品种有熊岳253、分枝大红穗、离石黄、大鹅黄、千斤白等。
三是杂交种为主阶段(60年代中期后)。这期间主要推广杂交种。1962年芦台、柏各庄、中捷等国营农场开始小面积示范并制种。1965年在6个专区的20多个县、60多个生产队示范遗杂2、3、5、7、10号五个杂交高粱组合,面积74.26公顷。1967年全省杂交高粱面积1.92万公顷,不到高粱总面积的3%。全省仍以常规品种为主,主要品种有歪脖黄、离石黄、竹叶青等。
70年代后杂交高粱迅猛发展。主要推广组合: 70年代有晋杂5号、原杂10号、忻杂52号; 80年代有抗四、抗五、冀杂1号。1971年全省杂交高粱12.8万公顷,占高粱总面积的21%。1973年有17个县的32块地2655公顷杂交高粱,平均亩产539.5千克。宣化县黑山底大队6.67公顷晋杂5号平均亩产959千克,其中0.67公顷平均亩产1041.5千克,创全省高粱单产最高纪录。1974年全省杂交高粱106万公顷,占高粱总面积的86.5%,达历史最高峰。80年代后,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杂交高粱品质差,又不适合一年两熟制种植,面积逐年下降,到1988年仅种植10.13万公顷,以后逐年减少,90年代被淘汰。这期间常规品种略有回升,种植面积恢复到高粱总面积的50%左右,种植的品种主要是平顶冠、鹿邑歪头、“三尺三” 等秆实兼用品种。
(5)棉花。第一次品种更换 (1949—1956年)。主要用斯字2B、斯字4号、五爱棉更换中棉及退化的陆地棉。1953年斯字2B种到66.67万公顷,单产提高25%左右,绒长增加2~8毫米,衣分增加2%~3%。
第二次品种更换 (1957—1964年)。1956年引进岱字15,1959年种到73.73万公顷,占全省棉田面积的80%以上,单产提高13.2%,绒长增加2~3毫米,衣分增加1%~2%。1964年基本淘汰斯字棉。
第三次品种更换 (1965—1979年)。用徐州209、徐州1818、鄂光棉更换岱字15。1972年徐州1818面积35.33万公顷,占全省棉田面积的62.5%,单产提高10%~20%。这次品种更换正值 “文化大革命”时期,局部地方由于盲目引种或不重视提纯,增产效果不明显。
第四次品种更换 (1980—1984年)。用鲁棉1号取代其他品种。鲁棉1号1979年从山东引进后发展很快,到1983年发展到61.73万公顷,占全省棉田面积的74.8%。1984年全省104.67万公顷棉花平均单产66.9千克,总产105万吨,均创历史最高水平。鲁棉1号品质差,不抗病,1984年后面积逐年减少。
第五次品种更换 (1985—1988年)。用本省培育的冀棉8、9、10、12号更换鲁棉1号。冀棉8号产量高,品质好,在全省推广较快,1985年种到46.4万公顷,占全省棉田面积的54.6%。但该品种生长期长,霜后花多,1986年后面积下降,逐步被冀棉11、12号取代,到1988年冀棉8号仅有9.47万公顷。
第六次品种更换 (1989—1996年)。面积较大品种有冀棉11、12、19、20,中棉12、16、19。其中中棉12号1992年推广面积40.53万公顷,占当年全省棉田面积的47.1%。冀棉20号1996年推广面积8.27万公顷,占全省棉田面积的19.44%,名列各品种之首。

☚ (三)良种推广   2. 90年代良种推广新举措 ☛
0002440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3:4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