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1933年世界金融危机
1929-1933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和伴随发生的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历时最长,破坏力最大的一项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是生产过剩的危机,每一次危机都具有普遍性,即危机先在某一部门开始,然后迅速席卷整个国民经济;它在一国或几国发生后,就很快扩展到其他国家。在1929~1933年的大危机中,这一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危机先在少数国家爆发,不久就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无一国家能够幸免。资本主义每一次经济危机都造成生产力的极大破坏,使生产规模下降到多年以前的水平,1929~1933年的危机更为严重,许多国家的生产倒退了几十年。例如采煤业。美国倒退28年,英国35年,德国33年:再如炼铁业。美国倒退36年,英国71年,德国46年。又如炼钢业。美国倒退31年,英国23年,德国35年。至于进出口贸易,美、英、德都倒退30~40年。
历次经济危机都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但30年代的大危机所伴随的金融危机的严重程度是空前的。1929年美国证券交易所的破产揭开了金融危机的帷幕,危机迅速蔓延,造成整个货币金融领域的激烈动荡。这次金融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❶证券交易所的破产。对交易所打击最沉重的是证券行市的急剧下跌。在1929年9月到1932年7月的34个月内,美国工业股票价格平均下跌87.4%,许多部门的股票价格的下降幅度远超过这一水平。美国冶金、机械制造、汽车、电力、电器、化工等股票价格下跌了90%以上,最高的达到98.8%,许多股票几乎顷刻之间变为一文不值的一堆废纸。其他如英、德、法、比利时、奥地利、瑞典、挪威、荷兰等国,都先后掀起股票价格狂跌的浪潮,大批交易所因此而破产倒闭。
❷借贷市场的极度混乱。危机袭来,造成信用领域的极大混乱,信贷压缩,资金周转困难,大批工商企业纷纷破产。最为严重的是美国,危机期间,美国企业倒闭数比危机前3年增加1/4。银行业的破产尤为突出。1930年有1350家银行倒闭,1931年增加为2293家,1932年为1453家,3年之中有5096家银行破产倒闭,其存款总数为32.33亿美元。与危机前3年相比,破产的银行和存款数分别上升179%和465%。1933年,工商企业破产的浪潮已见减弱,但银行业的倒闭仍在发展,达到极度严重的顶峰,当年破产的银行共4000家,存款额达35.97亿美元,到了3月份,美国银行业整个陷入绝境,以致政府不得不下令所有银行关闭3天。这种情况不但为以往历次危机所未有,也是此后从未发生过的。
除私营部门的大批破产外,许多地方还出现政府破产的情况。经济危机造成许多国家的财政极度紧张,赤字飞速上升,国际收支急剧恶化,国债负担日益沉重,政府无力还债,被迫宣布暂停偿还内外债务。1931年,德国停止偿付战争赔款,不久, 原协约国之间的债务也停止偿还。在危机袭击下,整个战争债务和协约国之间的债务体系全部崩溃, 许多债务被迫一笔勾销。还有不少国家的与战争毫不相关的债务也无力偿还,不得不宣布部分或全部停付。截至1933年底,全世界有25个国家停止偿付国债,本金和利息共达60亿美元。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墨西哥、中国、德国、智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国。一系列国家的政府宣布破产,这也是世界经济史上绝无仅有的现象。
❸货币制度的崩溃和货币贬值。30年代的危机对资本主义货币制度的破坏和打击比任何一次都更为严重、更为深刻。这次危机彻底摧毁了金本位制,从此开始了纸币制度,货币的稳定性遭到根本性的破坏。最明显而直接的后果便是货币的普遍贬值。在此之前的100多年里,货币贬值是极为个别的现象,而且,货币贬值的国家都是经济不发达国家。30年代大危机一开始,有的国家立即宣布货币贬值,1931年英国放弃金本位制,引起英镑贬值,并导致一系列国家的货币纷纷随之贬值。1933年美国放弃金本位,更进一步使货币贬值之潮蔓延到全世界。贬值浪潮一直持续到1936年,几年之内,欧、美、亚、非、拉几大洲就有44个国家的货币先后贬值, 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得以幸免。与金本位制时期的金平价相比,贬值最多的有玻利维亚(84%)、 日本(66.2%)、法国(30%)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