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答問
【題 解】
中庸答問作者郭鍾錫(一八四六—一九一九),乳名石山,字鳴遠,號俛宇、幼石,本貫玄風。屬於嶺南主理學派,家學深厚,二十一歲時撰晦窩三圖顯露出追隨晦庵、晦軒、晦齋,崇尚道學之立場,並通過四端十情經緯圖勾勒出其性理説的理論體系。二十五歲時拜見寒洲李震相,並呈交詢問性理學基本問題的贄疑録寒洲答覆二十個條目,對他十分認可,遂有師生之分。後批判農巖金昌協性情經緯説與葛庵李玄逸理氣經緯説,且將朝鮮時期‘四七論争’分為‘四端十情’,確立四端十情經緯説。對嶺南學派中批判寒洲心即理説不同於退溪的論者,他則徹底擁護業師的立場,指出是論者混淆寒洲的心即理説與王陽明的心即理説而産生的誤解,明確揭示王陽明對‘心’的立場終究指向‘氣’,因此其心即氣根本不同於寒洲的心即理説。俛宇的這種立場日後更具體化,理訣、釋性、心出入集説、釋知覺、四七雜記、心性雜記等篇將其論争點更加系統化理論化。曾授比安縣監、秘書院丞等職,不就。五十四歲時他不得不任議政府參贊、弘文館經筵官、侍講院書筵官等職。‘庚戌國恥’後改名為‘鋾’,隱居於居昌茶田,興建仁齋、如齋講學所,致力於講學與著述。七十四歲時由於送往巴黎和平會議的獨立請願書事件而入獄。俛宇著述豐富,文集有一百八十餘卷之多,特别是經學、禮説、性理、義理等方面的論議散見在許多書簡中。所以宿儒朗軒朴雨喜抽出俛宇文集書簡中關於經學的短篇論議,校正編次,删汰重複,由俛宇弟子重齋金榥校閲,編寫成茶田經義答問。其中卷十二至卷十五是中庸答問。在理氣關係上,指出理在氣之先,偏向主理學説。把四七論改進為四端十情論,在人物性同異論上提出了新穎的説明。(黄義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