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6_121題下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6_121題下注

【題下注】

丙申冬,成均館長徐相鳳為此問目,使八道儒士逐目論對。 
全篇語心而不論性,何耶?右問,下倣此。凡三十五條。
中庸則章句論性而不言心,故文論心;大學則章句論心而不言性,故文論性。此所以互相發明,而以示心性無二歧耳。右對,下倣此。
虚靈知覺,當分體用?
‘虚靈知覺’,當兼體用看。虚靈之體,即知覺之存於未發者;虚靈之用,即知覺之見於已發者。若分而言之,虚靈體,知覺用。蓋虚靈兼體用,而知覺無體用之可分,只有昏明精粗之分。
知覺,或以為性之用,或以為心之用。當從何説?
‘知覺’以性言,則屬於智也。朱子曰:‘心之知覺’,‘所以具此理而行此情’。農巖曰:‘心之為心,只是一個知覺。’又曰:‘知覺是人心全體妙用。’然則當從‘心之用’之説,而亦合體用看恐宜。
支分節解、詳略相因。
支分,謂章文之分編而正其序次;節解,謂句語之逐章而釋其旨義,即‘脈絡貫通’也。詳略之因,即或問之‘析微言’,輯略之‘删繁亂’,因略以致其詳,因詳以蔽其略也。□□□□□□□□□□,即首尾照應也。
文當分幾節看?
當以五節看。‘人心、道心’以下為一節,‘吾夫子’以下為二節,‘懼夫’以下為三節,‘程夫子’以下為四節,‘自蚤歲’以下為五節。
‘平常’之庸,‘不易’之庸,同異優劣?
不易者,要於久而一定之謂;平常者,驗於今而當然之謂。不易故常,常故不易,則平常之義亦兼不易之理,何可以同異優劣言之哉?此皆發所未發者。朱子曰‘平常’,為切於‘不易’。
第一章‘性、道、教’,體用與歸重。
合而言之,則性體而道用,道體而教用;分而言之,則各自有體用。道之一字,上包性字,下包教字,則歸重在道字。
人與物具五常。
人物之所以生,一本也;人物之所以分,萬殊也。一本,理之體;萬殊,理之用。人物未生之前,理在人物上;人物既生之後,理在人物中。既墮在人物中,則所謂性也。而一本,故有善而無惡;萬殊,故有偏而有全。人則得其全,而合為元仁、亨禮、利義、貞知之性;物則得其偏,而分為仁木、義金、禮火、知水、虎狼仁、蜂蟻義之性。是以章句連下三‘各’字。詳味‘各’字,則人物之不同可知已。若物具五常云,則‘潤下、炎上’,木亦可為;‘曲直、從革’,水皆可能;雞可以守夜,而犬可以司晨,天下寧有是理?太極書曰:‘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先言‘氣以成形’,次言‘理亦賦焉’。理氣果有先後之分,而亦可謂氣先於理歟?
中庸首一節,即人物一原頭也,理氣初發處也,豈可先氣後理,唤賓作主乎?蓋不察本注故也。本注上句曰‘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云,則天者,理也;陰陽五行,氣也。此果先言氣乎?上句則先理而後氣,下句則先氣而後理,此理氣所以不離不雜之開卷第一義也。但理無形,氣有形。有其形,然後無形者寓焉。故指其有形者而先言,非有氣而後有理,特所言有先後耳。凡言理者先言氣,如程子所謂‘生者氣也,生之者理’是也。朱子曰:‘有理而後有氣。’此指本原而言。栗谷曰:‘理氣不可以先後言。’此指流行而言。
‘性道雖同’之同,謂人物同歟?
此同字,即人與人同、物與物同之謂也。此精義眼所在處。南塘曰:‘性同,則道亦同;道不同,則性亦不同。若曰道不同而性同,則是道非率性也。’人與物分明是不同。又曰:‘萬物之性得於天則同,非謂萬物所得之性皆同也。’
‘修道之教’,單言人,兼言物歟?
此教字專主於人,故詳於人而略於物。朱子曰:‘至於〔天下之〕物,〔則〕亦順其所欲,違其所惡’,‘以致其用’,‘以遂其生,皆有政事之施’[1]。‘至於’二字,可見略於物之意。
不睹不聞,即未發也;戒慎恐懼,便是發也。然則不睹不聞之時,豈可着戒懼之工?
朱子曰‘未發,敬為主’,真氏曰‘戒懼静時敬’,蓋不睹不聞之時,所可着工者,敬而已。則其曰‘戒慎、恐懼’者,其非敬之謂乎?戒懼是存養工夫,則不可屬之已發。
未發已發之界分與衆人未發。
獨之一字,是界之所分。獨者,人所不知而己獨知之之地。既知之,則迹雖未形,幾則已動,此所以為未發已發之界分。衆人之心為物欲所蔽,長時昏亂,幸於暫時間不昏不亂,則與聖賢之未發無異。而旋又失之,此則無持敬工夫之存養故也。若以衆人而本無未發云,則‘皆可為’之説用於何人?
氣質之性,未發與否?
世或以本然、氣質為二性,性豈有二哉?蓋氣質,載性之器也,故所謂本然者在於氣質之中。而單指理之本然者言,則有善無惡,而為未發之中;兼指理與氣而言,則有善而有惡,以其氣有清濁故也。夫發者氣也,氣發則理乘,而纔發便有善惡,故從其氣邊而曰氣質之性。若曰未發之前元無氣質云,則理從何處安頓?又以惡為發後始有,則惡從何處出來耶?但未發之前,氣不用事,故惡無可言。而及其發之時,理勝氣者為善,氣勝理者為惡,此本然氣質之所以分也。蓋心,氣也;性,理也。心統性,而理氣元不相離,亦不相雜,故發而後有二性之名,初何嘗有氣質之性與本然之性對立而為二者乎?是以氣質之性,君子有不性焉,何可以未發論。
第一章内以何節、何句、何字為一篇宗旨?
當以道一字、‘戒懼、慎獨’一節、‘中知’一句為宗旨,恐宜。
第二章章内德行之中、性情之中,當分於何節?而中則一也,性情、德行有何可分?小注黄氏有‘人人同不同’之論,足以果信歟?
德行之中,指上節‘中庸’而言;性情之中,指下節‘時中’而言。性情之中,不偏不倚;德行之中,無過不及。不偏不倚,未發之中;無過不及,已發之中。此所以分言中也。然性情德行何可分而言之哉?蓋性情,人心之本然;德行,事理之當然。循其所本然而行其所當然,則性情之中包得德行之中,德行之中兼得性情之中矣。若性情德行分而為二,則中亦有二乎?此章句所以特言‘中庸之中,實兼中和’之義,而栗谷所以辨饒氏之説也。黄氏‘同不同’之論,於中字義恐未瑩。
德字、能字有無。
論語以德言,而中庸以道言,故闕德字。以德言,則能在其中;而以道言,則有能不能,故添能字。立言之義,所以不同。
自第一章至十一章。
開端即‘天命’字,綱領即‘性、道、教’字,節目即‘喜怒哀樂’及‘知仁勇’等字。體用從中和看,工夫從戒懼、慎獨看,功效從‘致、位、育’看,歸重在所引夫子之言,宗旨在道字、中字。此所以為第一大支。
‘鳶飛、魚躍’自是尋常語,程子何所見而曰‘吃緊、活潑潑地’?
鳶自然戾,魚自然躍,是天機活動處。人於日用之際,各循天理之自然,則無所滯礙,而自有快活這氣象。此道體之所以流行於天地之間,而人與物各止其所。‘活潑潑’三字,非洞見道體之妙者,不能形容如是。蓋聖人之道每於動處見,鳶魚之察亦動處。程子釋此章既曰為人‘活潑潑’,若釋本文則當曰‘作人活潑潑地’。活潑潑,蓋指動處而言。
所問中‘尋常語’三字,指詩本文而言歟?指子思所引而言歟?若以本文言,則文王之作興便是尋常;以所引言,則子思之道體亦為尋常,與‘活潑潑’之意不啻天壤。此所謂下字之難。
‘居(夷)〔易〕、行險’,其得失苦樂。
朱子曰:‘循理則樂,不循理則苦。’君子則循理而不苟得,故無怨尤而樂;小人則不循理而患失之,故有怨尤而苦。此豈非‘居(夷)〔易〕、行險’之義乎?
‘鬼神’章居於大小費隱之間。
鬼神之德微而顯,猶人道之費而隱。其屈伸往來、變化不測之妙,可以包大小、達上下而顯其功效,故於此間係之以上包小費之道,下包大費之道。南塘曰:‘鬼神,氣也;費隱,道也。即氣之微顯以明道之費隱。前後六章言費而不言隱,故中間説鬼神,以明費隱之無二體。’
‘鬼神’章下即接以周公之孝。
以孝治天下者,凡郊社、宗廟、祭祀、喪葬、裳衣等事,皆屬之事鬼神之道而孝之行也,故係於此下。南塘曰:‘此章承上十五章“父母〔其〕順”之語,而反復言天命有德之意、鬼神體物之驗。’
古人言中庸〔以孝〕[2]為主。
中庸一書以誠為主,而誠之極功莫先於孝,故歷敍周公之孝,以明大費之道。則古人所云‘以孝為主’者,抑不以誠字為言歟?游氏有曰:‘中庸以人倫為主。’此可為主孝之一證。
‘九經’與大學‘絜矩’,為治道之綱與目。
九經以誠為主,絜矩以心為主。心誠一也,而各自有體用,是為治道之綱目。蓋九經有三總件:敬大臣、體羣臣,從尊賢而總之;子庶民、來百工、柔遠人、懷諸侯,從親親而總之;親親、尊賢,從修身而總之。然則三總即大學之三綱,九經即大學之八目。
成己、成物,當兩下工夫,抑成己然後成物歟?
成己工夫自格物始,則不是兩下。而但成己則自然成物,以其體立而用行也。謂之體用則可,謂之先後則不可。然不成己則不可成物,工夫當以成己為先。
二十六章‘至誠’之道,可以詳言。
誠之説多矣,或曰不欺,或曰不息。至程子始謂之‘無妄’,朱子又加‘真實’二字,然後誠之説備矣。今於‘至誠’章以‘無虚假’釋之,虚假者,真實之對也。不曰真實而曰無虚假者,其非照應下‘無息’二字,而從工夫上言者歟?誠雖無息,而有虚假則有間斷,有間斷則不能極至。蓋天之誠,無至不至。衆人不至,唯聖人為能至。至,則與天一也。
‘為物不貳、生物不測’,上應下應。
上節與‘天地’應,下節與‘山川’應。天地之為物,誠之體;山川之生物,誠之用。
此章説天而兼言天、人,或無精義?
至誠無息,天之道,而聖人之至誠亦一天也,則以天合天,而可不係之曰天道乎?
‘至德、至道’指何?
至德,指人而言;至道,指禮而言。
同文、同倫。
文者,書之象形,如周禮大行人之‘諭書名’以‘聽聲音’,為五書以辨異,外史之‘達書名於四方’,大司徒之教民以書[3]藝之類是也。倫者,次序,如之‘敷五教’,軒帝之‘表貴賤’,經之辨上下、位尊卑之類是也。
‘議禮、制度、考文’三重之義。
此三者即虞書所謂‘(頒)〔輯〕[4]五瑞、修五禮、如五器、同律度、協時月’,及三代之易服色、改正朔、尚忠敬也,非王天下者不可。王者所重者無過於此三者。亦下文‘車、書、行’三同之義。
三十章‘小德、大德’,復引為三十一、二章。
聖人至誠之德至此而極,故引小德、大德體用之義,開端於前章之末;演‘川流、敦化’之功效,分結於後二章,又以此三章‘小德、大德’之説照應乎‘小費、大費’之六章而總結之。蓋三十三章無非承上而結下,引此而明彼,使一篇之内綱條互備,血脈相通。此中庸之宗旨。
‘大經、大本’是何物?‘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耶?
大經,和也;大本,中也。經綸之立之者,所以致中致和。天下之事,皆從實理上做去,則貫終始、該本末,誠一字而已。非至誠,其孰能之?此所以‘誠’為一篇之樞紐。
三十三章,古人以為‘小中庸’,然則章内六節可分‘始言、中散、末合’之妙?
初節之三‘知’字,即修道之始。二節之‘内省’,即慎獨之工。三節之敬慎,即戒懼之事。四節之‘民威、民勸’,即發皆中節之效。五節之‘不顯’,即‘至誠無息’之德;‘篤恭而天下平’,即中和之極功。六節之三條,所以贊不顯之德,而天之一字照應於篇首之‘天’。此程子所以有‘始言、中散、末合’之説,而古人所云‘小中庸’,不為無見。
‘中庸’與‘誠明’分為二篇,何如?
中庸一書,所以釋‘性、道、教’三字。‘誠明’以上説‘道’字,‘誠明’以下説‘性、教’字,而誠之一字居在中間,包上下之理,貫終始之道,朱子所謂‘樞紐’是已。中庸而不通於誠,則中自中而為虚名;誠明而不通於中,則誠自誠而為偏物,烏可以窮理氣性命之原,盡天地人物之妙哉?此中庸所以非若之各記一事一章,分為幾等篇也。彼王氏子不考經義,務為新説,必欲别立門户,而分作二篇,非但背馳朱子,即背馳門。此弊之至於我東,可勝言哉!
附:願問條
中庸二字,夫子始言之。自以來只言中,而夫子兼言庸,何義歟?
文中‘或生、或原’四字,至有後世理氣互發之説。蓋互發者,或理發而氣不發;或氣發而理不發底意也。為此説者,只見其兩或字對立之言,而不究其‘生、原’二字孰為本末,孰為主客也。無論人、道心,其氣發理乘一也。發之之际,理勝氣則為道心而直出,故不曰生而曰原,是本也、主也;氣勝理則為人心而傍出,故不曰原而曰生,是末也、客也。如木之本幹直上,而枝葉從旁而出。兩‘或’字是發後之互有一勝也,非發前之各有一本也。
首章下小注‘人與物之性皆同’云者,即人與人性同,物與物性同。南塘所謂‘萬物之性得於天則同’是也。

☚ 16_120對中庸問目   16_122中庸問答 ☛
0000439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7: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