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6_041中庸疑義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6_041中庸疑義

中庸疑義

【題 解】
中庸疑義作者李漢膺(一七七八—一八六四),字仲模,號敬庵,本貫真寶。幼志於學,無意仕途,一生專心經學研究,兼善書藝、音律、詩文,晚年致力於弟子培養。一八四九年七十二歲時薦任假監役,一八五七年八十歲時被任命為通政大夫檢知中樞府事,一八六〇年官至敦寧府都正。學統上遵從退溪學説,對四端七情説和心性理氣尤感興趣。現傳有文集敬庵集十三卷六册,本書收録於卷八,就中庸的疑難之處,參照諸儒注解、或問等,從擁護退溪學説的立場進行了説明。(洪順錫)
或生於形氣之私,或原於性命之正。
竊以為心之有人道之别,猶情之有四七之分,非真有二心也,以其對待而就其所主言之故也。然則退陶先生所謂‘惻隱、羞惡、辭讓、是非,發於仁義禮智之性焉;喜怒哀懼愛惡欲,外物觸其形而動於中,緣境而出焉’者,即與‘人心生於形氣之私,道心原於性命之正’同一意義,而的有來歷者也。然則四七理氣之説,不已圓融而無疑乎?
歷選前聖之書。
吐或曰,以屬子思之事,而詳其文義似不然。蓋子思作書之由已盡於上,而自‘世之’以下結以評騭,而曰‘自今歷選前聖之書,則曰’云云,然後其所謂‘所以’、‘若是’等句洽為結攬之意,而無罅隙矣。若以‘歷選’云云皆屬子思,則非徒文勢無反覆,‘所以’、‘若是’無著落矣。然則‘書’下吐當曰
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
亦字人或疑之,蓋以又字義看亦字義故也。如是,亦字豈非遲緩乎?夫以理氣之不相離,不可以先後論。而就本原而曰先有理,就稟賦而曰先有氣者,祇主其所重而言之,若繫辭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之義也。於此而作又字義,則於‘有則即有,無則即無’之義大不合矣。
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注曰:‘雖不見聞,亦不敢忽。’或問曰:‘君子戒慎乎其目之所未及見,恐懼乎其耳之所未及聞,瞭然心目之間,常若見其不可離者,而不敢有須臾之間。止若之言防怨,而〔曰〕[1]“不見是圖”,之言事親,而曰“聽於無聲,視於無形”。蓋不待其徵於色、發於聲,然後有以用其力也。’此則皆以目不見、耳不聞為未發之時。或問曰:‘程子“耳無聞、目無見”之答,以下文“無事時須見須聞”之説參之,其誤必矣。未發之時,但不為喜怒哀樂之偏耳。若其目之有見,耳之有聞,則當愈益精明而不可亂。’大全答吕子約書曰:‘子約平生還曾有耳無聞、目無見時節否?便是祭祀,若耳無聞、目無見,即其升降饋奠,皆不能知其時節之所宜,雖有贊引之人,亦不聞其告語之聲矣。“前旈(紸)〔黈〕纊”之説,亦只説其專一於此而不雜乎事之意,非謂奉祭祀時都無(見聞)〔聞見〕也,(又況)〔況又〕平居無事之時乎?故程子曰“若無事時,耳須聞,目須見”。[2]’又曰:‘若必以未見聞為未發處,則只是一〔種〕[3]神識昏昧之人,睡未足時被人驚覺,頃刻之間不識四到時節,有此氣像。聖賢之心湛然淵静,聰明洞澈,決不如此。’此則皆以為未發之時,耳目聰明愈精,元無不睹不聞時節。然則將何所折衷乎?竊嘗究之,所謂不睹不聞,非謂外間聲色也,祇是事物未接,思慮未萌,寂然無兆眹之可睹,泯然無信息之可聞,則就此心未發上極言之者也。於此而略略提撕,使在這裏,乃所謂‘戒慎不睹、恐懼不聞’之義也,而非閉目掩耳之謂也。則此時睹聞豈不愈明而愈聰乎?此朱子説前後若不同,而其旨實同也。
致中和。
注:‘自戒懼而約之,以至於至静之中’,所謂至静,無過於戒懼之時。故或以為此‘戒懼’字兼見聞時言,‘至静’字乃為不見聞時言,言自見聞處而下戒懼之工,約而至於不見聞之地云云。而若如是,則動静無分,非此章之本義也。蓋此章自性道已分體用,故工夫亦分動静而言之,至於中和位育之功,而亦以戒懼謹獨對舉而分言之,則與獨言戒懼時異,安有兼動静之理?言者祇以‘戒懼、至静’意疊難解,故有此云云,然不知是專為解致字義而然也。既戒懼而又約之,既至静而又無偏倚,至而又至,極而又極,以致一節深一節之義也。
君子之道費而隱。
注曰:‘形而下者甚廣,其形而上者實行乎其間。’以此觀之,道器非二也,器中有道,即費中有隱,此所謂體用一源,顯微無間也。人多以‘上、下’作先後看者,誤也。‘上、下’似當以微顯義看。
‘道不遠人’章
上‘為道’與下‘為道’義不同,而注末反曰‘非所以為道’者,未可知也,或下字之際得無差失否?
‘鬼神’章
或曰:鬼神之所以得名,以二氣之往來屈伸,而造化功用於是著焉。則雖曰兼費隱,所主則在氣也。或曰:理氣雖有全言、偏言之時,‘鬼神’一章則乃合理氣、包微顯而言。其所謂不見不聞、‘不可度思’、微與誠,隱也;其所謂體物不遺、洋洋如在、不可掩,費也,曷嘗有偏主乎?二説中,乙説差良,然究極論之,則又似不然。首言為德之盛以總之,其下‘(不)〔弗〕見(不)〔弗〕聞’至‘矧可射思’,兼言性情功效,以示為德之所以盛,而終以‘微顯誠不可掩’結之,猶言其德之所以盛,皆實理之所為耳。於特設上下二夫字,可見所主而言者在理也。然則汎言兼理氣者,似失本意。
‘無憂者,其惟文王乎’章
或曰‘注家説極淺’云,而引朱子説曰‘文王公劉太王積功累仁,至於文王,適當天運洽好處,所以言“無憂”,可謂“無憂”本旨’云云。竊謂朱子説雖如彼,注説亦不可廢。蓋以‘無憂’獨歸於文王,而即舉父子作述以實之,則‘無憂’之義非是之謂乎?蓋自古帝王,祖、子、孫俱有聖德者絶無,而文王則然。人之所樂莫大於此,故之解憂惟在於順父母,夫子又誦‘妻子好合、兄弟既(洽)〔翕〕’而曰:‘父母其順矣乎!’家人‘交相愛’注,楊誠齋家當之,曰‘以文王為君,以太姒為妃,以王季為父,以太(妊)〔任〕為母,以武王為子,以邑姜為婦,以周公武王之弟,正所謂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彼此皆有德,故交愛其德’,因舉此章曰‘惟其交相愛’,故‘無憂恤’。此可此章正釋也。然則朱子説推本而論之,似不可以此攻注家言也。
武王太王’章注
問:‘“身不失天下之顯名”,與“必得其名”〔須〕有些等級不同’,朱子答以些異。以此推之,不備言‘德為聖人’一句,亦見有異處。
誠者自成也。
章句既曰‘誠者物之〔所以〕自成’,又曰‘誠以心言’,故人或疑之。蓋自二十章以下分天道、人道以説來,此章雖人道,而‘誠者自成’,則以天道而言也;‘而道自道’,以人道而言也。下章‘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亦然。朱子既以‘物之所以自成’釋‘誠者自成’之義,更以心理分體用,以接下章之義。朱子所答‘就一物上説’者,此也。胡雲峯雖力辨,而獨不説破‘天、人’字,故猶欠分曉。
不考文。
注:‘文,書名。’書,字法也;名,字之音響也。朱子所謂‘大意上下唤做’[4]者,此也。或曰:文者是書與字也。書指會意、轉注、諧聲等六者而言,名指其字而言,文者乃書與字之總名也。此説似涉轉輾,反失本旨。或問曰,文,‘點畫形(容)〔象〕[5]’。此可以通釋也。

☚ 16_040中庸未發説   16_042中庸圖説 ☛
0000431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0:3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