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6_018第十三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6_018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

御製條問曰:語類云,‘“人之為道”之為,如“為仁由己”之為;“不可以為道”之為,如“克己復禮為仁”之為。’朱子之意,蓋以上為字屬之學者,下為字屬之道也。然以章句所謂‘為道者厭其卑近’,‘而反務〔為〕高遠’,‘則非所以為道’之語觀之,則又似以上下為字並屬之學者。當以何説為定論也?
臣對曰:道不離於人,人之為道而遠人,則非但人不可以為道,道亦不可以謂之道。故語類以‘人之為道’之為屬‘為仁由己’之為,以‘不可為道’之為屬‘克復為仁’之為,一就學者説,一就道上説。此義甚精。而今按章句,義若相反,此深可疑。然而章句是從為道者一直説下,故下為字帶得上為字之意;語類拈出兩為字分貼輕重,則當以是説為定論。且章句‘非所以為道’一句,今若釋之曰‘非所以謂之道’,則亦與語類無異同。許東陽曰,上為字重,‘猶言行道’;下為字輕,‘猶言謂之道’。似得朱子之本旨。
御製條問曰:教導勸勉,誘掖薰陶,無往非治人之事,不獨待人之有過然後治之,而此必曰‘改而止’者,何也?或謂此改字如大學‘新民’之新,革其舊染之謂,非徒一言一行之改過也。此説果如何?
臣對曰:此改字如改過之改,而包得甚闊。是所謂未改失人道,既改得人道。夫人之所以為人之道,皆吾性分内所固有,苟其一毫有未盡,則將不免失人之道,而人不得以為人。君子之治人,使之改之也。改之如何?孝必十分孝,忠必十分忠,仁至於熟,義至於盡,然後方可謂能改,能改則盡其道矣。君子以人治人,譬如水之失其道而西流者,從西遮障,使得東歸便了,則斯非所謂改而即止者耶?然則君子所以教導勸勉,誘掖薰陶,無非所以使人‘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之義,而非至於至善恰好之地者,固未嘗有所止也,豈可謂略改而遽止耶?或者之以此改字看作‘新民’之新,語雖圓活,而亦未免説得較淺。
御製條問曰:横渠‘以衆人望人則易從’之説可疑。君子治人之心無間於自修之心,必以止至善為標凖,故曰‘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又曰‘中道而立,能者從之’。苟或為人之易從,而必望以卑近膚淺之事,則是乃苟且姑息之論,其所謂君子愛人之恕哉?解之者曰:‘衆人非謂庸衆之人,雖之聖亦在其中。’此又有未必然者。試以易從二字觀之,則横渠所謂‘衆人’畢竟是中人以下。若兼聖凡言,則聖人之盛德至善豈人人之所可擬議,而乃謂之易從耶?
臣對曰:‘以衆人望人’,只是經文‘以人治人’之義。夫人莫不有是身,身莫不有是道,即其性分之所固有,職分之所當為,而莫不循其當行之道。則君子之治人也,亦不過以衆人之所能知能行而望之於人也。然則此所謂衆人者,固未必庸衆之人,亦未必之聖。而有所謂‘孝悌,為仁之本’,又有所謂‘之道,孝悌而已’,則仁義禮智之常,忠敬孝友之道,皆此等人分内事。以是而責於人,則初非高遠難行之道,亦非卑近膚淺之事,而凡有彝倫之常者皆可以從之。人能盡衆人之道,則之道在是矣,初何嘗有拙工變繩墨,而亦豈遽以聖人之道責也耶?横渠此言,朱子以為似未穩,而其亦可見矣。
御製條問曰:‘以己及人’,聖人之仁;‘推己及人’,學者之恕,仁與恕自有淺深大小之别。而章句引張子‘盡仁’之語以釋‘忠恕’之義,何也?且忠恕二者,説者不一。或謂‘施諸己而不願’為忠,‘亦勿施於人’為恕;或謂‘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皆恕之事,而其實處即忠。當以何説為精也?
臣對曰:自然流出,不待安排者,聖人以己之仁;着力推致,便有折旋者,學者推己之恕。朱子曰:‘仁與恕只是争些子自然與不自然而已。[1]’此可見仁恕之别。而章句引張子‘愛人’‘盡仁’之語者,蓋以恕是求仁之事,忠恕轉一過即仁。則其曰‘盡仁’,亦孟子‘求仁莫近焉’之意耳。且忠恕之論不一者,或者乃以‘不願’屬忠,‘勿施’屬恕。果如此説,則有所不願便可以忠,而反不能恕耶?此無足多辨。而‘施諸己而不願’,‘勿施於人’四句,只是一個恕之事,有個十分真實,故實能不願、實能勿施,則忠便在是,此所謂忠與恕離不得。而章句之必以忠恕二字連釋上下二句者,蓋以此也。後一説可謂精切。
御製條問曰:‘忠恕’與‘中和’同歟,異歟?忠為體而恕為用,忠存於内而恕行於外,則雖以忠屬中,以恕屬和,亦未為不可耶?首章言‘道不可離’而以‘中和’結之,此章言‘道不遠人’而以‘忠恕’結之,是必有精義之所在,可指陳歟?
臣對曰:‘忠恕’以心言,‘中和’以性情言。蓋天命之性渾然在中,其未發為中,已發為和。而是心之真實無妄,貫徹乎未發已發,存乎中者既忠,而施於外者便恕。則忠恕與中和,固自有别。程子曰:‘忠者體,恕者用,大本達道也。’陳氏曰:‘程子只是借大本達道四字言之,其意(固)〔自〕不同。’此説精矣。且首章述性命之原,而明君子戒謹之工無間於未發已發,則所以言‘道不可離’而以‘中和’結之也;此章承費隱之旨,而示學者入道之方不出於盡己推己,則所以言‘道不遠人’而以‘忠恕’結之也。立言之精義,恐在於是。
御製條問曰:‘所求乎朋友’二句,以上文例之則當曰‘所求乎朋友,以交人未能’,而乃變文言‘先施之未能’者,何歟?所求乎子,孝也;所求乎臣,忠也;所求乎弟,悌也;所求乎朋友,信也。而五品之中獨闕卻夫婦者,又何也?前後諸章皆以知行對言,而此章則獨以言行對言?此亦有各有攸當者耶?
臣對曰:朋友是同等人,非如君臣、父子、兄弟之各有等級,而彼之所以施於我,我之所以施於彼者,只是一間,則固當以所責乎朋友之施己者如此,而反求乎己之所以施朋友者如此而已。經文之獨於朋友而變文言‘先施之未能’者,此固道理之不得不然。而至於夫婦,則非責人反己可施之處也。夫不可以求於婦者責己,婦不可以求諸夫者及己。而若曰所求乎婦以事夫,則以我之為夫,而將求何人以事之乎?此章之言子臣弟友而獨不及於夫婦者,其非以是耶?且君子之道四,而莫不造端乎是,則前章之末獨言夫婦,而此章之末獨為闕卻者,亦可見精義之所在矣。前後諸章皆以知行對言,而此章拈出言行二字者,蓋以人之為道必自忠恕始,而忠恕之事固不外乎庸言庸行之間而已。此豈非立言之各有攸當者耶?

☚ 16_017第十二章   16_019第十四章 ☛
0000429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6: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