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大哉聖人之道。止威儀三千。
按:自此至二十九章,應‘費隱’一節而以‘聖人之道’起頭。‘發育、峻極’,‘三千、三百’云云,應‘費隱’章之‘其大無外,其小無内’。‘待其人而後行’以下,節節段段,應‘九經’章,此所謂‘待其人而後行’,即‘九經’章所謂‘為政在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也。‘苟不至德,至道不凝’,即所謂‘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是也。‘尊德性,道問學’,即所謂‘誠身明善’也。‘為下不倍’,即所謂‘在下位’者也。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止敦厚以崇禮。
按:‘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極乎道體之大。道問學,所以致知而盡乎道體之細。’而‘致廣大、極高明、敦厚、温故’,存心之屬也。‘盡精微、道中庸、知新、崇禮’,致知之屬也。以知仁言,則存心,仁也;致知,知也。以明善誠身言,則致知,明善也。‘存心養性’謂之‘履其事’,‘盡心知性’謂之‘造其理’,以此言之,存心、致知當分知行工夫。而雲峯胡氏以為‘存心不可謂力行,致知中卻自兼行以言’,存心是心上要約工夫,則固不可直謂之力行。然亦豈非‘履其事’耶?若必分屬,則似當屬之持守一邊。而今欲於致知中卻自兼行而言,是欲以‘道中庸、崇禮’謂之行也。然‘處事’及‘謹’字有商量裁度之意,則屬之於知者當然矣。未知如何。且戒懼當屬‘尊德性’,謹獨似當屬之於‘盡其道體之細’。而尤庵先生曰:‘若無慎獨之工,何以極乎道體之大也?’此亦可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