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第二章變和言庸,其下十章皆論中庸之義,而此章獨言‘和’字,此‘和’字與‘中和’之和字,同歟,異歟?
履健對:首章‘中和’之和,指其達道之用也。此章‘和而不流’之和,就其一偏而言也。然‘曲能有誠’,若就其一偏之和而推而致之,以造其極,則這便是‘中和’之和矣。
‘不倚’然後可以‘中立’,則‘中立’二字之‘中’,恐已包得‘不倚’之意。而既曰中立,又曰不倚者,何也?或曰‘中立’即不偏也,此論果何如?‘中立而不倚’一句,或問則曰‘中立而無依,則必至於倚’,其下又有强弱之説。而章句則只釋‘倚’字,未知章句成於或問之前,故猶未及發盡底藴耶?
魯春對:只言‘中立’而不言‘不倚’,則立脚不牢,有東倒西歪之慮。所以既中立,又要不倚。而至若‘不偏不倚’,中庸之全體也;‘中立不倚’,四强之一段也,豈可以篇題之統論全體者捏合於一段上説去乎?若或問强弱之説,所以推演一章‘强’字之義,而且章句既釋‘倚’字,則‘不倚’之義已是分曉,雖有詳略之不同,而恐不必深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