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唯天下至誠止夫焉有所倚?
朱子曰:聖人自是無所倚。若是學者,須是靠定一個物事做骨子,方得。聖人自然如此,他纔發出來,便‘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語類,下同。〇問:‘夫焉有所倚。’曰:‘堂堂然流出來,焉有倚靠。’〇蔡虚齋曰:‘經綸天下之大經’,經綸,只自聖人一身而言;天下大經,與‘天下之大本’同例,不是天下人之大經,而聖人經之以為天下法也。只是聖人自盡其道如此,所謂人倫之至,故足為天下後世法也。〇‘溥博淵泉’,是小德中之大德;‘經綸天下之大經’,是大德中之小德。小德大德,非判然二物也。〇吕晚村曰:天地化育,即大本之所自來,而大經之所自出,亦一誠而已。聖人之誠與之默契,其‘感而遂通’者,即其誠之通;其‘寂然不動’者,即其誠之復。動静語默,‘建諸天地而不悖’;卷舒變化,‘質諸鬼神而無疑’。所謂知化,則善述其事者也,非但知之之明而已。凡若此者,皆至誠自然之能,夫豈倚著於思勉而後能哉?
至誠無妄,自然之功用。注。
吕晚村曰:‘至誠無妄,自然之功用’,此‘功用’字只作能字看,即所謂‘至誠之道也’,與前章以博厚高明為功用者不同。
肫肫其仁!止浩浩其天!
黄氏洵饒曰:‘肫肫’之義,即與書所謂‘五典五惇哉’之惇義同。前章天淵,承溥博淵泉而言,故先天而後淵;此章天淵,承經綸、立大本、知化育而言,故先淵而後天。〇‘其孰能知之’,與‘知天地’之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