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黄连解毒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黄连解毒汤 【方源】: 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见《外台》卷一引《崔氏方》。 【异名】: 解毒汤(《保命集》卷中)、火剂汤(《脉因证治》卷上)、黄连黄柏汤(《伤寒总病论》卷三)、既济解毒汤(《医方类聚》卷五十六引《修月鲁般经》)、三黄解毒汤(《外科十法》)、三黄汤(《不居集·下集》卷四)。 【组成】: 黄连三两 黄柏 黄芩各二两 栀子十四枚。 【用法】: 水六升,煎取二升,分二次服。 【主治】: 一切实热火毒之证,三焦热盛。 症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目赤睛痛,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便血,甚或发斑;外科痈疽疮疡。现亦用于胆道感染、脓疱疮、湿疹等属于实热火毒壅盛者。 ❶ 《肘后方》:烦呕不得眠。 ❸ 《外科发挥》:流注、积热疮疡,焮肿作痛,烦躁饮冷,脉洪数或口舌生疮,或疫毒发狂。 ❼ 《医林纂要》:丹毒有热甚速甚者,初发头角或脑后,不一时流走耳前后,又不一时流及肩膊,若流入腹内,则不可救。 【宜忌】: 《外台》引《崔氏方》:忌猪肉、冷水。 【方论选录】: ❶ 《医方考》:用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肝之火,黄柏泻肾火,栀子泻上下之火。 ❷ 《医方集解》:此手足阳明、手少阳药也。三焦积热,邪火妄行,故用黄芩泻肺火于上焦,黄连泻脾火于中焦,黄柏泻肾火于下焦,栀子泻三焦之火从膀胱出。 盖阳盛则阴衰,火盛则水衰,故用大苦大寒之药,抑阳而扶阴,泻其亢甚之火,而救其欲绝之水也,然非实热不可轻投。 ❶ 反胃《生生堂治验》:间街五条比大坂屋德兵卫之妻,年二十有六,月事不常,朝食辄吐之暮,暮食则吐之朝,每吐上气烦热,头痛、眩晕,时医或以为翻胃治之,曾无寸效,其面色焰焰,而脉沉实,心下至小腹拘挛,而所按尽痛。 先生曰,有一方可以治矣,乃与黄连解毒汤三贴,前症颇愈,后数日,卒然腹痛,泻下如块,月事寻顺也,三旬复旧。 治以清热利胆,方用黄连解毒汤加枳壳、广木香、大黄(后下)、茵陈。3剂后腹痛减轻,大便日解二次,原方去大黄,继服3剂,诸症缓解。 ❹ 小儿流涎《浙江中医药》(1977;2∶33):徐某某,男,4岁,1974年5月16日初诊。据其母诉,口角流涎,经久不止,下颏糜烂,环唇红肿,涎水渍襟,污染衣被,舌红,尿赤。 治用黄连、黄芩、甘草各一钱,栀子、茵陈各二钱。五剂即见流涎减少,唇红消退,继服五剂而愈。 ❺ 幼儿湿疹《浙江中医药》(1977;2∶34):某某,男,产下月余。额头湿水浸淫,面部脓痂成片,耳颈皮肤红赤,烦躁多啼,尿赤。内服黄连解毒汤,每日1剂;外用黄柏、滑石、煅石膏、青黛研细末敷患处,服药四剂而愈。 ❶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中医杂志》(1958;10∶704):黄连解毒汤具显著的抗菌作用。 且难于形成耐药性。对单味黄连产生耐药性的细菌,可在原抑菌浓度的32倍环境中生长,但对黄连解毒汤耐药者,仅能于4倍抑菌浓度生长。《中成药研究》(1986;12∶39):黄连解毒汤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小鼠腹腔感染也有保护作用,能降低死亡率。试验表明:以本方煎剂25g/kg灌服,对照组死亡率为90%,本方死亡率仅30%。 ❷ 抗细菌毒素作用 《全国中医内科急症治疗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85页(1979;12)黄连解毒汤对内毒素发热有对抗作用,还能对抗内毒素所致低血糖症和体温的严重降低,并可使内毒素血症时肾、脑等重要生命脏器的营养性血流量增加,炎性细胞吞噬异物活性下降的幅度减少,并能降低内毒素所致大、小鼠的休克死亡率。此外,黄芩还能显著对抗内毒素所致实验动物全身性急性DIC,对多种化学毒物也有显著解毒效果。 本方的特点是仅使过高的血压降至正常,而不会使其降至正常水平以下,这与许多降压西药不同,此外,本方可使脑卒中易发性大鼠的脑卒中发作减少。 本方有一定促凝止血效果。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