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止中庸不可能也。
三者雖并舉知仁勇,而實則皆勇之事也,觀於三可字可知。故章句以‘力能勉者’斷之。〇或問曰:‘三者之事,亦知仁勇之屬’,‘然皆必取於行而無擇於義,且或出於氣質之偏,事(會)〔勢〕[1]之迫,未必從容而中節也’。或問説止此。蓋以此三者皆盡其道則即是中庸,無容復言‘中庸不可能’故也。然經文之意,恐只以三者之難而偏,中庸之易而全,形其可能不可能,未必以三者為皆不合於義也。且古人之辭爵禄、蹈白刃,亦有進退合宜、從容就義者,則未可盡謂無擇於義而不能中節也。章句今本前本,説見小注。云:‘皆屬於一偏,故資之近而力能勉者皆足以能之。’信乎其的確精盡。而或問則似未及改之耳。蓋此三者雖亦天下之至難,然不過一事之能、一節之廉、一時之勇,而皆倚着於一偏,非知仁勇之全德也。故資之近於知者足以均之,近於仁者足以辭之,近於勇者足以蹈之,不待義精仁熟而後可能也。至若中庸之無過不及,則非全乎知仁勇之德而無一毫人欲之私者,有未可幾及,是豈均國家、辭爵禄、蹈白刃者所可能哉?此所以若易於三者而實難於三者,三者可能而中庸不可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