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现代化”的涵义
14. “现代化”的涵义
“现代化” (Modernization) 也可译为“近代化”。1960年,在日本箱根举行的“近代日本研究会议”上。美国学者赖肖尔在论文中用“近代化”一词来概括当代的巨大变化。按照赖肖尔的解释,所谓现代化,就是在现代社会之中发生着的重要变化。随后,西方学者围绕着“现代化”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并提出了种种关于现代化的概念和理论。
“现代化”是一个旧的社会变革过程的流行术语,而这个过程就是“欠发达社会”获得“较发达社会”共有特征的社会变革,它是由国际或社会之间的交流触发的。这是美国社会学家勒纳为《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撰写“现代化”条目的表述。
哈佛大学施华茨教授则作了这样的阐述: 近代化包括人类为了各种各样的目的,将其能量有组织地、持续地、有意识地应用于“合理地”驾驭物质的社会的环境。
“现代化”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变迁过程,它是由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导致的。人们借助科学技术,不仅具有选择社会变迁方向的能力,而且能够自觉地、有目标、有计划地实施一种社会的变迁。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所有的社会,无论它们的起点怎么不同,都会经历大体相同的变化,即工业化、城市化、世俗化以及政治决策上的中央集权化等过程。这是西方“现代化趋同论”的观点。
德国比莱费尔德大学教授维拉认为,所谓近代化,是一个革命性的、不可避免的、不可逆转的、世界范围的、错综复杂的、形成体系的、长时间的但又是可以区分其阶段的、导致(世界) 向同质化方向发展的、其重要性不亚于其他的进步的过程。
“现代化”作为一个热门课题,在我国也有20多年的研究历史。周恩来在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我国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现代化成为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对于“现代化”的涵义,国内学者比较一致的意见是: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也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现代化是指现代世界上已达到的水平,其标准应该是国际上处于先进行列的。同时,现代化反映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而是随生产力发展而不断更新的。不同的意见主要有:
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化主要是指生产力的现代化。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在生产发展过程中一般起着主要的决定的作用。我们所说的实现现代化,是指达到同时代世界范围内的先进生产力水平。
另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的充分运用就是现代化。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在现代化的条件下,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人,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科学技术的物化形式,劳动对象已经扩展到更加深广的领域,使现代化生产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的应用过程。
第三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它以社会发展阶段为基础,以社会制度的变革为核心。因而现代化的概念应包括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虽然主要指物质生产部门,也包括和物质生产部门相联系的流通; 虽然主要是经济现代化,同时还包括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
☚ 13.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涵义及其客观依据 15. 现代化的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