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4_268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4_268序

【序】

勿齋程氏曰:‘虚靈,〔心之〕體;知覺,〔心之〕用。[1]
虚靈知覺體用之説,已見上。
格庵趙氏曰:‘知是識止所以然。’
趙氏專以此知覺為精深者,固已偏矣。栗谷又欲專以粗淺者言,退溪又以趙氏説為是,恐當兼淺深精粗看。此所謂知覺者,即道心之謂也。知寒暖,識飢飽,固是人心之粗淺者;而識其所當然,悟其所以然,又豈外於道心之精微者乎?專以粗淺言,則遺道心也;專以精深言,則遺人心也,恐不可執一而廢二也。
雲峯胡氏曰:‘生是氣已用事止言之。’
人心道心,皆在氣用事時方分。氣用事以前,則人心道心之名俱無矣。人心傍因形氣之私而發,故曰生;道心直自性命之正而發,故曰原。胡氏之説似以人心道心作先後看,又以人心之發專屬氣之用事,道心之發專屬理之不雜乎氣者,判理氣而二之,恐未安。栗谷先生以人心為氣用事,道心為氣不用事,專以氣用事為不好底,恐亦未安。朱子曰:‘未發之前,氣不用事,(故)所以有善而無惡。’對此而言,則已發之為氣用事可知,而氣用事之有善有惡又可見矣。蓋理無造作而氣有造作,故以其造作而謂之用事也。若以氣用事專作不好看,則道心獨非氣之造作者,而人心之以善發出者,亦可謂不好底乎?
新安陳氏曰云云。
‘賦命受性之初,便有道心’云者,語似未瑩。若改之曰‘有形氣之私,方有人心之發,故曰生;自賦命受性之初,便有道心之根,故曰原’,則庶乎可矣。
東陽許氏曰:‘人心發於氣止微而難見。’
許氏以人心為氣發,以道心為理發,而又以道心為存乎人心之中。此以人心道心分作理氣看,而後來互發之説皆原於此,讀者不可不辨也。
陳氏曰:‘人心道心止别識之。’
‘二者雜於方寸’者,謂二者皆出於心而迭相發見,故謂之‘雜於方寸之間’,非如理氣相雜之云也。陳氏以為‘是非判然,不相交涉’云者,似以人心道心看作理氣之相雜。而退溪亦因説,以為二者之發必相須而不能相捨,則恐非朱子之指也。二者有判然不相交涉者,如食色之心與見入井惻隱、過宗廟恭敬之心是也;有相交涉者,飲食男女之心得正,而人心即道心者是也。雖曰相涉,其意自别於理氣相須之説也。
雲峯胡氏曰:‘本心之正,即上文所謂原於性命之正者。’
胡氏此説極精。孟子所謂本心,以仁義之心言也;此所謂本心,以道義言也。然則本心云者,皆主性命之理而言也。若遺性命,則便入於釋氏靈覺之心可善可惡者矣。儒之辨,正在於此。故朱子行狀辨當時學者流於釋氏之見,以為‘守虚靈之識,而昧天理之真’,其説可謂剖判至明也。今之學者有以靈覺之妙為本然之心而具得本然之性,血氣之稟為氣質之心而具得氣質之性。以心為有二副而性為有二體者,既全失儒家宗旨,而所謂本心者,又專捨性命而為言,則卻只是釋氏本來面目,豈不謬哉?

☚ 14_267小注   14_269第一章 ☛
0000361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2: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