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章大旨】
天命 天命
中庸 中庸 不行 知驅 天下 索隱
費隱 費隱 遠人 素位
行遠 行遠 鬼神 大孝
文王 文王 武王 哀公
博學 博學 自誠 前知
自成 自成 至誠 天地
聖人 聖人 自用 三重
仲尼 仲尼 至聖 至誠
尚絅 尚絅
右校中庸章序如此,凡十章二十有八節。其首章則蓋子思子述傳受之大旨也,而天人之道、學問之功、聖神之能事備矣。
其曰‘天命、率性、修道’云者,所以明性之出乎天而不可易也,道之體乎物而不可離也,教之存乎人而不可已也。而‘戒懼、慎獨’云者,言君子所以畏天而修道也,篤敬而致誠也,敦本原而審幾微也。其曰‘大本、達道’云者,所以明天之未始遠乎人也,而知萬化之出乎吾心也。至於‘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云者,又所以極夫君子修道擴充之功,而有以著夫事天為己自然之效也。言天言道者,固極乎‘無聲無臭’之妙也。而惟戒惟慎者,實不離乎人心日用之常;‘大本、達道’者,固不外乎性情動静之際也。而曰位曰育者,乃至乎範圍天地、曲成萬物而不遺焉。此君子之道,所以合天人、該遠近而具體用之全者也。此中庸之大旨也。其下九章蓋以申明此章之意焉。
一曰中庸,論天命之性也。
書云:天‘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此中庸之説,而即天命精微之本體然也。唯知愚賢不肖之殊才,則其為過不及之差,而道之所以不明不行也。畏天命而時保之,弗知天命而不畏也,此又君子、小人之所以分也。夫舜之知,所以知此也;顔淵之仁,所以行此也;子路之勇,所以强此也;夫子之誠,又所以實體乎此者也。蓋降衷秉彝,固純粹精也,而氣質之變有不能齊者,此君子所以必修道明性,克己復禮,以不失乎天命之正也。
二曰費隱,論道不可離也。
道之為道也,無小大、無微顯。費也者,言其小而大也;隱也者,言其微且顯也。夫婦、聖人所以論其大也,而小盡於無内矣;鳶飛、魚躍所以喻其顯也,而微入乎無倫矣。君子之於此也,亦察之乎言行、人己之間,求之於進退、憂樂之際,而道固在是矣。忠乎己,恕乎人,不遠人而求仁也;樂以是,憂以是,不行險而徼幸也。蓋莫非全此道之體,而不欲其須臾離也。孔子曰‘下學而上達’,‘不怨天,不尤人’,‘知我者〔其〕天乎’。其此之謂乎!
三曰行遠,論‘莫見乎隱’也。
‘行遠必自邇、升高必自卑’,蓋所謂‘圖大於(其)細’,‘(為)〔圖〕難於(其)易’[1]者然也。而凡天下之隱顯、微著、小大、巨細,萬事同是理也。鬼神之德,至誠之體物也。洋洋乎,察於上下,則微者著矣。虞舜之孝,大德之格天也。憲憲哉,受禄自天,則近者遠矣。盡美者著,慎小者大。蓋事固積之於微,成之於小,而其所以發揚充盛之致,則又未嘗無所本也。此君子所以‘知微知彰’者也。
四曰文王,論‘大本、達道’也。
文王之孝,光乎祖宗,而子孫保之;周公之禮,達乎貴賤,而天下行之。此蓋天下之達道,而所謂‘天命之本體’者,實不外乎是也。由是焉而致之,敬所尊而愛所親,以至乎父天母地,義有所本也;由是焉而充之,思知人,思知天,以達乎為天下國家,道有所推也。富有之謂大,旁通之謂達,萬物出焉,天下由之,此之謂‘大本、達道’也。
五曰博學,論‘致中和’也。
萬化之自出故謂之中,中也者,無不有而無所偏也;天下之共由故謂之和,和也者,無不宜而無所戾也。明此之謂明,實此之謂誠。博學、審問所以知此而致明也,篤行、强志所以行此而存誠也。誠之至也,可以盡性盡物而與天地參矣;明之極也,可以藏往知來而與鬼神侔矣。此蓋君子變化氣質之功,立本致曲之方,而向所謂‘仁知誠勇’云者,固亦以反復乎此也。
六曰自成,論‘天地位,萬物育’也。
自成者,誠己而成物也;自道者,修己而道物也。誠之配天,不息而無疆也,天地之所以位也;道之及物,不貳故不測也,萬物之所以育也。蓋天未始不為人,而人未始不為天也;我未始不為物,而物未始不為我也。故天地之道,不貳、不息而已矣;聖人之心,純亦不已而已矣;學者之事,敬時慎幾而已矣!故敕天之命,惟時惟幾;天德王道,其要謹獨而已。此之謂‘一言而已’可也。
至八章,則復推本聖人之道,以申修道之事也,而所謂‘致中和而天地位’者是已。
‘發育萬物’,天地位而教行也;‘尊德性、道問學’,致中和而修道也。德立則道修矣,道修則教行矣,教行而天地之和應矣。存其心,致其知,所以凝道也;上有為,下無憂,所以立教也。以是而在下,夫子之從周也;以是而居上,三王之王天下也。在下而保身,居上而保名,此則聖人所以順時而行教者也。
九章,則言仲尼之德,以明‘率性’之説,而中和體用之妙可見於是。
‘小德川流’,物並育而道並行也;‘大德敦化’,物不相害而道不相悖也。如川之流,萬化同流,而其往不息也;敦化之源,一理亭毒,而其出無窮也。而時出之並育、並行也,其淵、其天不害、不悖矣,此蓋道之全體大用見於天地、具於聖人者。而所謂中也、和也,蓋所以狀此而為言者也。
末章,則因‘尚絅’之義,而發君子戒慎之意,以極乎天命之理,而一篇之大義終焉。
孔子曰君子‘畏天命’,古之人‘為己’,此蓋‘闇然日章’之説也。‘君子行法,(而)〔以〕俟命而已’,‘淡而不厭’也;‘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簡而文’也;‘勿忘,勿助長也’,‘温而理’也;‘不出家而成教於國’矣,‘知遠之近’也;‘有諸己而後求諸人’也,‘知風之自’也;‘誠於中,(則)形於外’矣,‘知微之顯’也。若是焉,無惡於志而靡有争矣!不愧于屋漏而其有刑矣。故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此蓋君子事天、為己之學,無所為而必有事者,而天命之本禮,有可默識於此矣。
蓋其憂在乎傳道,而慮及乎後世,故説之詳而言之復。道極乎性天,而功切乎人事,故入乎微而出乎顯。聖賢垂世立教之書,蓋莫備於斯者焉。嗚呼!豈所謂衰世之意者非耶?竊謂其精微藴奥雖不可以易窺,文義口讀亦庶幾或因是而得其概焉。敢私記之,以俟君子正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