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答問
【題 解】
中庸答問作者李惟泰(一六〇七—一六八四),字泰之,號草廬,謚號文敬,本貫慶州,師從旅軒張顯光與沙溪金長生、慎獨齋金集父子,工文章,以禮學聞名。雖與宋時烈等同出金氏門下,但後因持論不同而分道揚鑣。曾受薦舉為遺逸,在仁祖至肅宗初年歷任世子師傅、贊善、工吏曹參議、大司憲等職。孝宗時受重用而與宋時烈、宋浚吉等人參與北伐計劃,於第二次服喪禮訟(肅宗一年)時,站在老論陣營而受到尹
等南人系的反擊,結果被流放至寧邊達五年,晚年與宋時烈因學術分歧而導致絶交。被追贈為吏曹判書,著作有草廬集。本書收録於四書答問卷五,前問後答,主要是針對各篇的意義、朱序、首章到三十三章本文及朱注中的重要概念和問題進行説明。(宋河璟)
問:中庸名篇之義。○答,朱子曰:‘名篇本是取“時中”之“中”。然所以能時中者,蓋有那未發之中在。’蓋中庸二字出於仲尼曰‘中庸’,而聖人教人皆以用處言,則所謂中庸,本是‘時中’之‘中’,中之用也。子思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始言中之體也。篇題曰:‘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是就未發之中,並舉其體而言,兼包體用,其義備矣。
問:章句。○答:朱子曰,中庸一篇,某妄以己意分其章句。○按:嘗聞之‘言斷為句,意盡為章’。然此説出處當考。
問:序。○答:非中庸序也,乃中庸章句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