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講義
【題 解】
孟子講義作者正祖(一七五二—一八〇〇),諱李祘,字享運,號弘齋,本貫全州朝鮮二十二代王。英祖之孫,思悼世子之第二子,一七五九年册封王世孫。秉性聰明孝順,特别愛好學問。母后洪氏教養謹嚴,居東宫之十五年,疏遠宦官、嬪妾,日與書筵官討論經史,夜以繼日不輟。‘己巳祸變’两年之後,一七六四年英祖命李祘承孝章世子之嗣,次年命王世孫代理政務,一七七六年即位,初定廟號正宗。一八〇〇年去世,終年四十九,清朝賜謚恭宣。一九〇〇年,朝鮮高宗追尊為正祖宣皇帝。
即位後以民為本,對民生問題頗有關心,廢除弊法,減免税款,救恤飢民,設置暗行御史制度,許民攔駕鳴冤,嚴禁官吏之不法,遂有盛世之治。繼承英祖的盪平策,不拘於黨派,平等録用人才。於昌德宫後園創建王室專用研究機構奎章閣,選拔學者任用為閣臣(奎章閣提學、直提學、直閣、待教),萬機之餘常與他們討論學問。且改良活字製造韓構字、生生字、整理字等,以負責印刷的校書館為奎章閣的外閣,編纂、刊行助於政治、教化之書,包括四書五經等;西學漸來,北學振興。對被牽連於天主教的部分南人,亦采取寬容政策。朝鮮後期之文藝復興局面於是乎蔚然可觀。
文集弘齋全書一七九九年在位時開始編纂,至一八〇一年(純祖元年)完成,共一百八四卷一百册。正祖研究經史雖亦有個人興趣,但也有以聖賢學問實現理想政治的目的。自入東宫,留意典籍珍藏,閲讀摘録久而成習。正祖尤重經書,以孟子為最。曾選‘觳觫’章、‘浩然’章、‘滕文公為國’章、‘神農言者許行’章、‘夫子好辯’章、‘牛山’章、‘魚我所欲’章等,編為孟子敬選,早晚背誦。暇時與臣子問答孟子,其内容編纂為鄒書春記。
正祖與臣下和經筵官一起閲讀討論經書,禮賢下問,互相發明,經學造詣頗深,且以國王之尊邀請草野學者進講書筵,使得學者不過分偏向課文而能够從事經學研究,促進學問興盛,影響極其深遠。
本書收録於弘齋全書卷七十六至卷七十九之經史講義,包括一七六一年(正祖五年)與閣臣之間就一百三十八個條目的問答記録,進講閣臣有李時秀、洪履健、李益運、李宗燮、李顯默、朴宗正、徐龍輔、金載瓚、李錫夏、洪仁浩、曹允大、李魯春等人;一七六三年就三十三個條目的問答記録,進講閣臣有李顯道、鄭萬始、趙濟魯、李勉兢、金啓洛、金熙朝、李崑秀、尹行恁、成鍾仁、李晴、李翼晉、沈晉賢、徐瀅修、申馥、姜世綸等人;以及一七八四年、一七八六年、一七八七年就四十個條目的問答記録,進講閣臣有李書九、韓商新、鄭晚錫、金祖淳、尹永僖、尹光顔、李羲觀等人。問答内容多為關於中國注疏或東賢注釋未着眼處,新見紛呈,成為韓國經學史之重要資料。由此可見正祖對學問的興趣、對理想政治的抱負,以及奎章閣君臣之間的活躍學術氣氛。(許卷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