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2_212第七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2_212第七章

【第七章】

多賴多暴
注:‘賴,善也。暴,惡也。’竊意:不曰善而曰賴,言其本良之心有所賴而得全也;不曰惡而曰暴者,言其本良之心有所害而為失也。尋常下字之際,亦莫不照顧性善之意。
‘今夫麰麥’節
竊意:地之肥磽,喻風土之美惡。雨露之養,喻教習。人事,喻自脩。此節陳新安承上文作陷溺其心之證,蔡虚齋冒下文作同類相似之證。竊意:當兼看。此節語意蓋云人設有不同,而不同者有故,非性不同也,玩一雖字可見。且況麰麥之種,從比人性。地同時同者,言其氣稟之無不同;浡然而生者,言其情為之無不同。即將後世之所謂不同者辨視已盡,又以肥磽等不齊喻其所不同之故,則可見所不同只以此耳,此豈降才之殊乎?故自上節説陷溺之故者,原只明性同本意耳,似不必到此多争。
‘聖人與我同類’節
凡物之同類者相似,則人皆知之,獨至於人性而每多疑端;且為此等疑端者,緣見聖人之異於我故爾,故孟子以此曉之。然聖人之謂與我同類者,亦不言胎成,聖人及我亦然云爾。下文自詳。
‘口耳目’節
此以上因龍子之言,見不但形體之同,形體上所事為亦無不同;不但事為之同,事為中所心者亦同。意連貫下,到末節而止矣。龍子論是,意本在為性而發,故孟子推演闡明,以發其所以然之旨耳。須着意看自是説起底牖世深意。
‘所同然’節
竊意:然字似只是如此之意,‘至於心,獨無所同然乎’者,承上口耳目而言心亦有通同如此者云爾。蓋理者,物之所以分别條理者是;義者,事之所以裁度制宜者是。理義之體段甚大,悦之底情狀甚妙,不等似同嗜、同聽、同美之類,一言可以指的得盡者,故只曰‘所同然’。所謂聖人之先得者,亦云先得其如此樣處耳,不是汎言先得其然可之情云爾。故程子曰:‘“理義之悦我心,猶芻豢之悦我口”,此語親切有味。須體察得理義之悦心,真猶芻豢之悦口始得。’○翼注曰:‘“故曰”六句,乃孟子收上文語。點醒同字,以起心之同然意。先字對陷溺之後,而言其能順得全得耳。玩耳字語氣,見不過如此之意。“故理義”,故字緊頂上來,非重悦之深,只重悦之同上。’竊意:同意固重,而畢竟是説悦之深之同耳。若不是説個深之同,則又何庸承‘聖人’句來。
李氏曰:‘須知足、口、耳之類,不是比喻,乃是説明“同類者舉相似”一句。禽獸惟其四體七竅不與人同,故不可以責其心之與人同也。若人,則四體七竅既同,豈有心獨不然者乎?故曰:“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論人性善之據,蓋在於此。’上歷言口耳目,而末乃以口之芻豢結之者,竊意:蓋嗜好最切而與犬馬等迥然異者,口之於味也,故獨以此結而明之。然理義之悦心,又不啻芻豢之悦口,則人固宜細察其可悦之端,以為盡性之地。而其何後世之病痼者多,竟莫知芻豢之悦也?譬則荀子如病痰火,以珍羞為苦,如苦参、黄連者也;韓子如口味乍開,或知其味,而本症為主,不能甘食者也;揚子如病虚勞,粱肉未嘗不下咽,而終無肥澤之功,糟糠亦未嘗不充腸,而又不覺瘦損之害者也;告子則如病瘵癖長疾,舌苔胃敗,不知珍羞之甘,亦不知苦連之苦;佛氏、又添别症,不惟不進常食,更思生瓜熱酒以為爽口之資,而其實病症彌加,莫之可為者也,害到此輩而極矣。然以上諸症,其不得飲食之力以為養身保生地則皆均。顧安得聖醫使之滌腸開胃,以復其本然之悦乎?利慾之陷溺,尚可為也。學問之陷溺,死不知悔,流染千古,而人亦莫覺,有誰復嘗聖人之所悦,以為與天下同肥澤之道?○既知以飲食取譬真境,則夫心與義理内外之疑亦不須辨。凡飲食之味,莫非吾口中之悦,則復誰思量到無内外之别,然後方去嗜之否?理義固散在事物上,事物原是心中之事物,則事物不待收拾入來,此心不待推送出去,自是打成一體矣。凡後世之一大辨場,可以痛掃無餘,何待多辨!

☚ 12_211第六章   12_213第八章 ☛
0000295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9: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