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2_201第十五 下六 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2_201第十五 下六 章

【第十五 下六 章】

‘以為不恭’節
竊意:我不至空乏,則此賜非周;我既無常職,則此賜非禄。而偃然以為當然而安受者,與上託諸侯之意一般不恭,故不敢也。○李都梁曰:‘虚齋謂:“託,是自我而託乎彼。其意倨,故曰“不敢”,以名分言,而不敢上同於君。賜,是自彼而賜於我。雖不嫌倨,亦曰“不敢”者,以職分言,而不敢混同於有位之臣。”分别極清。’竊意:如此分别,雖似精細,其實主意泯没。所謂此章發明主意者,只在以非禮處君之為所不敢爾。且勿論自我自彼,只當説冒據非地為不敢;亦勿論名分、位分,只當説仰溷當節為不敢。果彼説也,設不自我去託,而彼來强加以無位之禄,則竟無寄公之嫌否?且只説混同於臣,初何嘗有僭越而謂之不敢乎?原來託與賜,事體雖異,兩均為不敢者,俱是從重己利而輕上賜處,看出其惕然不安之境而已。其事體異而同不敢上,正見萬章問意,層次大有條理。夫永受無位之禄,固是嫌託不敢;而猥受一時之賜,似無大妨體禮,故復以為問,以得其同為不敢底精義。區區論者猶為複問之嫌,只緣誤以賜為禄,則與託無分故耳。
‘可常繼乎’節
竊意:士既無禄,則常有空乏之憂;餽無恒制,則易有不繼之嘆。然則賢者之養,恐或有闕而行不得者矣,故後為此問也。
‘亟問亟餽’節
‘自是臺無餽’,集注以為悔悟而然,則是繆公能行繼粟繼肉之禮而臺無餽也;注以為愠恨而然,則是繆公因輟問餽之禮而臺無餽也。以彼以此,文不明言者,為此無關於本意故耳。然而觀下文‘不能養’之譏,則疑注為近。困勉録曰:‘“不能養”内兼亟餽、無餽兩意。’蓋亦以‘無餽’為輟而不餽意矣。○四書釋地又續曰:‘孫學翼問:“子思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孟子言再拜稽首而受,其拜與稽首次第不同,何也?”曰:“此終未拈出者。周禮吉拜是拜而後稽顙,凶拜是稽顙而後拜。則凡先稽首後再拜,亦凶拜之類也;先再拜後稽顙,吉拜之類也。吉拜,拜之常,故主於受;凶拜,拜之異,故主不受。”’
‘以君命將之’節
竊意:此等儀節,或古有其禮,抑世後聖賢之所義起也。若先王之時,則將無賢不舉,奚止制養賢之法以為盛乎?特其可證實見樣處,惟有大舜未庸之前,試刑二女之時耳,故下文以為證晢。此繼粟繼肉之禮,分明是世後聖賢所義起之例也,後世之為士者所當仰視以為辭受之則者也。故特發之。
‘後舉而加諸’節
退録曰:‘後舉之後,只是終字意思。言後舉者,所以見能養之盡而已,非為“舉而加諸上”發。然亦可見能養之至,必不舉不已,所以孟子於此章又發能養一格,以為交際之一端也。’
竊意:章内第二、三節,言周急之可受,而無名之賜不可受;第四節以下,因餽以明養賢之道,而終言之於,乃人君養士者之標的,而為士者辭受之義可定矣。○退録曰:‘此章須看託與賜之分。或不敢當君禮而不受,或不敢虚君食而不受,有此兩不敢,則斷不可受矣。餽則受之,而亦或有不受者,蓋君以養賢之禮餽,則我以周氓之義受;然若君之餽之禮失,則亦不受者,是亦不敢也,為不敢處君於失禮也。故下之於上,雖辭受進退隨事不同,其歸一也,曰不敢而已,不敢之謂敬。’
此章承上章貧仕,又設受餽一格。大凡際遇之道,若能寓朋友於君臣,有如之尚見直與之共天位、治天職、食天禄者,則上也。其次有視交際以為行可、際可、公養等仕焉,隨時又有為貧之仕焉,此則皆孔子所已行,雖未見其因此為得君致道之效,而亦可為萬世有道君子守身待時之標。又其次若有能養之君,亦不可徒委之虚禮而等棄之,苟其誠心而盡道也。獨不見受堯而所不辭者,亦未嘗不始於此乎?故君子之辭受雖嚴,而人若有以德相交者,則無細不察而肯遽忽者矣。莫非為斯世之苦心,為斯道之精義也。惟孟子發示到此,而吾人處世之法有可以析絲毫、竟天地者爾,曷敢不深察而得乎?

☚ 12_200第十四 下五 章   12_202第十六 下七 章 ☛
0000294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