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怨慕
退録曰:‘夫慕父母深者必不得,則怨亦深。故不得而怨,則知其慕矣。概舜平生則只是慕也,而從不得後言之,怨便是慕也。故怨慕也者,非謂怨而又且慕也,猶言怨以慕之也。’○又曰:‘怨慕者,怨慕父母也。父母可怨乎?不可怨也。然則舜之所以怨者何也?孟子嘗曰:“親之過大而不怨,愈疏也。”夫瞽瞍日以殺舜為事,是天地間大變也。有大過而恝然者,在他人則可也,在父母則不可。至情所鍾,自不能怡然,而止號泣憫怨不容已也。不□夫孺子乎?若或見惡於親,則只是號泣(訢)〔訴〕直,惟怨己之不見愛也。此無他,以其赤心篤愛不知其他故也。此舜所以為大孝之本。噫!苟非至誠慕親者,其何以與言也哉?’竊意:怨字只從孺子號訴底情曲上,看出其深誠至心之真,然後可以想見其不得後怨便是慕底精意。思於父母,慕既不深,則雖值不得時,只是恝然,有何情懷可得到此乎?故以舜之怨,謂不當不怨而怨者固非,況謂到舜此地,又□□怨有未安而還自得已乎?始知此怨字實是無所指嚮之怨也。於其至情忽斷不自已成怨處,見其慕愛之情至深切耳。到此,自己之得失猶不暇計,況暇計量到父母之是非乎?故以此怨字直作‘疾怨’之怨而疑到舜怨者,固見其怨於親過;而又以此怨字便作‘自怨’之怨而遽為反咎之證者,亦見其於親上猶有未盡之慕者也。
‘人少則’節
竊意:人少者,凡人幼少時也。幼少時人,莫不有孺慕之心,與聖人一般。但常人則易於失,而聖人則不失之矣。以凡人幼時之慕,可以相形得大舜慕親之心;以凡人不得君之熱中,可以相形得大舜不順親憫迫之情。故其不順而怨,亦只是人人幼時孺慕之情也。所以此章終末發明者,只在怨便是慕之義也。退録,問:‘必言五十而慕,何也?’曰:‘慕與年衰者,以其移之者漸多也。曰“五十”,則凡所以移此者極盛而方減也,事有不移於極盛之際而反衰於方減之後者乎?所以集注曰“終身慕可知”。’竊意:集注必以攝位時言者,以其有‘夔夔齊栗,祇載見瞽瞍瞍亦允若[1]’底實證,正在五十攝位時。故以此為言,以見其終身慕父母之端也。
楊氏曰:‘非孟子深知舜之心,不能為此言。’竊意:此篇舉皆是道出聖人心者,則此章亦知舜之心固也。但是自孝而言者,為孝是人道之本也。言孝必言舜之孝者,為舜孝是所以為聖人之本也。言舜之孝,而必自其慕父母之心而言;言舜之慕,而必就其人悦好色富貴等上不失處而言,又必就其不得親上己不得成怨處而言,皆所以發明其必為大舜之慕,而非若他人遇變□掇,隨欲可移之慕也。此乃大舜所以為大孝之本領。而以其本領之盛大充實也若此,其道德功業所以至大至廣者,舉由此致,而為萬世人倫之至耳。必詔後學曰所法在此者,以有此也。然則孟子於發明舜心之外,又其開示準的,使人着手之妙,極當察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