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
孟子曰:‘道在爾古字,與‘邇’通用。而求諸遠,事在易去聲。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趙注曰:‘爾,近也。’集注曰:‘親長在人為甚爾,親之長之在人為甚易,而道不外是也。但患人舍此而求之遠且難,故反失之。但人人各亲其亲、各长其长,則天下自平矣。’○竊意:道者,於親長所當行之則是也;事者,行所當行之功是也。所指一也,而分言者,以貼爾、易二字也。以吾之性本具此則,故謂之爾;以吾之力本優此功,故謂之易。求諸遠者,求諸性分之外者也;求諸難者,求諸力分之外者也。總之,求諸己之謂爾易,求諸人之謂遠難。中庸誡索隱行怪之流,而終之以不遠人、反求己之意,正於此揚而盡之矣。
姚元素曰:‘親親長長,而天下之平即此而在,何必求之遠難也?不得以平天下做遠且難看。’○吕晚村曰:‘人人便是天下,親親長長便是平。只就上面分出個景像名目來,絶非兩層,方見得最爾最易。而字是直指語,非轉關語,亦非推一步語也。’○自大全以來,多主導率教養説。然竊意此可不必。大抵此章只是説聖人所以立方作工底規模法門正合如此云爾。但當求之於至邇至易的孝悌道理,以見吾人道理斷不當遠求難求,反有所失也。若其行際導率底制度條目,非不該在此論道理裏許,然特此未嘗説及耳。然則晩村所謂此只在道理上説者得之。
凡天下之言道理者,孰不自以為平治天下之道乎?當時處士之横議百出,所謂人挾一椎鑿,家築一宫墻者矣。墨氏曰:‘一視兼愛,則天下平矣。’楊氏曰:‘為我無事,則天下平矣。’孫吴之徒則曰:‘智力可以勝天下而平之。’申商之徒則曰:‘法刑可以驅天下而平之。’然舉不是因本順民之道,故或二本而不行,或絶物而不遠。用勝者起而智力竭矣,舞詐者侈而法刑弊矣。是皆所謂求遠求難,而所以治之,反以亂之,道術之不明極矣,而天下之縱横極矣。孟子特為論發此訓,以立總法大方,要使天下之人不復眩惑浸染於横議地也。至若後世,儒釋間凡諸虚闊之論,折曲之行,則雖自謂細無不入,勤無不至,然初不涉平治上量度者,此又孫吴、申商以下品耳。固是求遠求難之甚而易知者,都在孟子之所不辨也。
胤録曰:‘求諸遠、求諸難者,求諸人之謂也。求諸人以治人,則人不可治矣,惟求諸己者可以治人耳。親親長長而天下平,其求諸己而人治之道乎。’
此章極言天下平,而以為此在爾易,則抑何不能之有哉?下章論明善誠身。善可得明,身可得誠,亦自此而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