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乙酉。梁惠王‘觳觫’章後世無傳焉。傳。無傳者,事無傳也。諺解所釋就人上説,恐欠精。不忍其觳觫若。栗谷先生所句,恐甚當。是乃仁術也。 仁術。仁術,只是仁底術也。諺解釋以‘為仁之術’,恐非是。集注‘此所以為仁之術也’一句,文義甚分曉,‘所以為’當句,不當連仁字讀。若如諺解所釋,則‘為’下又有一為字,始成文理。如何如何。‘為巨室’章何以異於教玉人彫琢玉哉?哉??此句諺解音釋吐,皆非是。竊詳所釋之意,‘教玉人’之‘教’全看以俾使之意,與上面‘使玉人’句作一樣看。故其意以為治玉則必使玉人,而治國則不使賢者,何其異也云爾。然若如此説,則‘何以異’一句,一以字已是剩文矣。愚意教正是‘教誨’之‘教’也。蓋玉人自會治玉,賢者自會治國,今不聽賢者治國之學而有所指揮,則是何以異於不聽玉人治玉之方,而身自教誨也哉?如是看去,文義似順。如何如何。‘齊人伐燕,取之’章若時雨降,民大悦。 。‘民大悦’以上,與今書文有異。而但上下兩引書之間無孟子自家語,則諺解‘大悦’吐恐欠照勘。公孫丑首章文王 何可當也。。沙溪先生説然。‘浩然’章勿求於心,不可。。按:此句已自段落,諺解吐欠精。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 。按:‘故曰’通是孟子語,則此末句吐當改之。以下諸‘故曰’處,亦當隨文勢改吐。以予觀於夫子。予字當釋以人名。已上三段並詳記疑。‘人皆有不忍人’章知皆擴而充之。 擴 充 。栗谷、沙溪説然。滕文公第二章定為三年之喪。定 三年 喪 。‘問為國’章稱貸而益之。稱貸 益。右二段,諺解釋欠精。‘許行’章勞力者治於人,。治人者食於人。 。沙溪説然。‘惟堯則之’,注:‘法也。’ ‘則’訓與論語注不同者,恐不無精義。蓋此‘則’就用心上説故歟?‘魯頌曰’,注:‘斷章取義。’ 僖公之頌以周公言,此果為斷章取義乎?屢思不得其旨。離婁‘伯夷避紂’章聞文王作。 ‘作’為句,‘興’連下文讀,沙溪説然。‘君子不教子’章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所擬改者與舊吐無甚得失,而但‘反夷矣’以上,父傷子也;‘出於正也’以上,子傷父也。語意各有段落,不可不考也。則是‘父子’下亦當有吐。‘仲尼亟稱於水’章其涸也。諺解吐未精。‘逄蒙學射’章宜若無罪焉。 。按:公明儀若有與孟子同時者,則集注豈無其説也?諺解釋以‘若與孟子酬酢’者,然恐非是。栗谷所辨,前段甚明。‘匡章,通國皆稱’章章子。 不曰匡子而曰章子者,何?萬章首章共為子職。恭 。諺解不釋‘為’字,疏漏。妻帝之二女。 二女,一則必媵,而統言之為妻,此當不以辭害義可也。‘娶妻如之何’章‘詩云’,注:‘詩齊國風。’ 凡引衛風、豳風、曹風、邶風等處,皆無國字,惟此章及盡心‘不素餐’章有國字,此似是文字之未盡删減者耳。‘咸丘蒙問’章詩曰:‘永言孝思。’孝 思。孝思,諺解以‘既孝又思’釋之,恐非是。‘萬章問人有言’章匹夫而有天下。天下 者。 諺解釋未精。‘伊尹以割烹要湯’章與我處畎畝。 諺解不釋與字,疏漏。天之生此民也。。諺解吐未精。‘敢問交際’章供簿正。簿 正 。此句諺解釋未瑩。告子 ‘富歲子弟’章地有肥磽。 甲曰:‘“地有肥磽”,則上面“其地同”者何事歟?或可以高下燥濕言歟?’乙曰:‘此只汎言同是地而同時樹之,則亦一齊成熟,雖有穀之多寡不同,是則不過同是地,中差有肥磽之異云。’高下燥濕之説未知其然也,兩説中乙説恐得。如何如何。‘魚我所欲’章鄉為身死。 ‘死’為句,沙溪説然。辨疑此段誤在‘學問之道’之下。‘求放心’章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學問 道。諺解釋未精。○按:此一句,朱子已有‘舊看’、‘近看’之異,亦嘗有‘文字極難理會’之嘆,後學可不深考其言乎?然朱子曰‘學問之道皆所以求放心’,又曰‘如灑掃應對,博學審問,謹思明辨,皆所以求放心’,此兩條正解孟子意已足;集注‘能如是’以下,則乃極其歸趣而言之耳。退溪以‘顔子纔差失便能知之’為求放心之類,栗谷以為‘學者工夫之極處’,兩先生説則又極細膩。沙溪所引朱子説下段及語類數條,乍看似説先著求放心,而後方可學問思辨者,然而其實皆謂學問思辨皆以求放心為主也。細玩則其旨分曉矣。或問:‘舊看謂放心既求,儘當窮理。今聞此説,乃知前説已是隔作兩段。須是窮理而後求得放心,不是求放心而後窮理。[1]’曰:‘然。’右一條又最分明。蓋知求放心而理有未明,則求不能盡道,所存或非正心,故必須理明識到,然後心無些子放失,而不違於仁矣。然則一念之求,求放心之始也;全體卓然,求放心之極也。以學問思辨而竭其兩端,則此一句之旨蓋亦無復餘藴矣。未知如何如何。‘教亦多術’章不屑之教誨也者。屑 教誨。 不字,諺解釋於‘教誨’下者,非是。中間一之字當看,況注説十分明白,何直為此錯解耶?若如諺解説,則注内‘拒絶’二字,當换以‘教誨’字;又‘所謂’以下止‘省則’凡十九字,必删没而後乃與相合耳。未知然否?按:小注曰‘不屑之教誨,謂不以其人為潔而教誨之’云云,諺解或坐誤看此段而然歟?然其所謂‘不以其人為潔而教誨之’,此十字只亦正解不屑而拒絶之義,而‘之教誨’三字,則未嘗不在拒絶之之中耳。如何如何。盡心首章‘盡其心’,注:‘盡心則知至之謂也。’ 按:語類以意誠論盡心者多至五六段,而竊詳其語意,則似是集注後定論,故謹抄録于左。○語類曰:‘某初間亦把做只是知得盡,如大學“知至”一般,未説及行。後來仔細看,如大學“誠意”字模樣,是真個恁地盡,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某前以孟子“盡心”為如大學“知至”,今思之,恐當作“意誠”説。蓋孟子當時特地説個盡心,煞須用功。所謂盡心者,言心之所存更無一毫不盡,好善便如好好色,惡惡便如惡惡臭,徹底如此,没些虚僞不實。’○‘盡心是竭盡此心。今人做事那曾做得盡,只盡得四五分心便道了。若是盡心,只是一心為之,更無偏傍底心’,‘如“盡心力而為之”之“盡”[2]’。○‘盡心只是誠意,知性卻是窮理。心有未盡,便有空闕,如十分只盡得七分,便是空闕了二三分。須是如惡惡臭、如好好色,孝便極其孝,仁便極其仁,性即理,理即天。我既知得此理,則所謂盡心者,自是不容已。既能盡心知性,則胸中已是瑩白浄潔,卻要時時省察,恐有汙壞,故終之以存養之事。’○‘盡心者,發必自慊而無有外之心,即大學意誠之事也。’○問:‘盡心莫是見得心體盡,或只是如盡性之類否?’曰:‘皆是。’○按:盡心以意誠言,則既聞命矣;知性獨無以知至言者,何?知性二字立言,以集注所謂‘物格’、語類所謂‘窮理’解之,終未若以知至言之為順比。而既無師説,不敢質言,且當録之,以俟先覺。更考大全答朱飛卿書曰‘盡心之説,當時見得如此,故以為意誠之事。後來思之,似只是知至之事,當更尋舊説考之’云云。‘霸者之民’章上下與天地同流。 諺解以‘上下’為句,非是。‘人之所不學’章達之天下。達。諺解釋欠精。‘道則高矣’章引而不發,。躍如也。。發 躍 。此兩句,諺解音釋吐皆未瑩。能者從之。從。此句釋亦欠精。‘有人曰我善為陳’章各欲正己也。。‘好名之人’章好名之人,。能讓千乘之國。。‘之滕,館於上宫’章往者不追。 往者不追,只是不念舊惡之意,注説甚分曉。而諺解對下句,以人往釋之,恐非是。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